学校首页  首页  部门概况  理论视点  学习资料  思政工作  兰财校报  媒体兰财  普法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学习资料>>正文
学习资料选编(215)
2017-09-15 10:29  

学 习 资 料 选 编(215)

兰州财经大学党委宣传部编印   2017年9月15日  

【编者按】《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中央党校策划组织的系列采访实录,从2016年11月底到2017年3月中旬,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连载。策划组织这个系列采访实录,主要是为了讲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故事。还原那段历史,再现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有助于人们更加全面、历史地了解总书记的过去和现在,更加全面、历史地认识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确立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地位的重大意义,从而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团委为我校党团学组织配发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了更好的深入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现将相关材料予以转载,供学习参考。

本期目录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面给青年人的镜子  

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找寻青春答案  

理想信念是支柱  

现在依然需要吃苦精神  

依靠学习增强本领  

关键是担当和实干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面给青年人的镜子  

日前,《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系列采访实录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发行。这是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其中既有同他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这些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这部书勾勒了一个青年的成长历程,也描绘了那片黄土地上的乡风民俗。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在那段知青岁月里,田间地头的一锄一犁、掏心窝子的一言一语,构成了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一面给青年人的镜子,每个青年都可以对鉴自省,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也是国际社会全面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珍贵历史资料。  

“近平教我写名字”“近平把粮票和钱压在了碗底下”“近平开会时我们不瞌睡”“近平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这些淳朴而亲切的生活点滴,让乡亲们得出了一个结论:“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当年,习近平同志作为从北京来的知青,带的书装了“两个很沉的箱子”,却并没有在庄稼汉眼里显得格格不入。相反,他扎根在这里,用脚丈量着黄土地的宽广与厚度。大地,总是能反哺最浑厚的力量,提供最为精确的人生价值的坐标系。“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的自述,足以启发我们:青年,唯有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方能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听说,他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跑了三十几里路才借到手。”即便身处困顿,习近平同志始终没有失却对知识的渴望、对人生的信念。“少年心事当拏云”,青年人的蓬勃朝气,或许会遭遇生活的崎岖坎坷,然而决不可忘却瞻望远方的志向。这不是个人得失的算计,而是民胞物与的抱负。正如乡亲们所说:“无论近平当年是我们村的支部书记,还是现在是全党的总书记,他的心一直都在我们老百姓中间。”无论此时身处何方、身居何位,始终以人民为人生航向的指南,青年人才能拥有厚重饱满的人生。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李大钊的一番话,是对全体青年人的勉励。今天的青年,站在“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的历史节点,更当努力思索,自己所追求的人生是什么样,自己所参与建设的中国未来是什么样。  

这个问题,在梁家河的田垄上,在乡亲们的口碑中,在习近平总书记一句“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的自述里,相信青年们可以找到答案。  

来源:《光明日报》(2017年08月19日01版)  

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找寻青春答案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近日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其中既有曾经同习近平总书记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这些受访者以口述历史的方式,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潮头,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提出了科学系统完整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领袖的成长不是偶然的,领袖思想的形成总是有源头的。196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15岁时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直至1975年10月。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黄土高原的苍天厚土,深深铸就了一位人民领袖的爱民为民情怀、勤奋好学精神、艰苦奋斗品质、苦干实干作风。  

“近平还是那个为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打拼的‘好后生’”“他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近平这个人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志存高远。但他的远大理想,恰恰不是当多大的官,走到多高的位置,而是看似平凡的‘为老百姓办实事’”……七年知青岁月,青年习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同梁家河老乡们甘苦与共,用脚丈量黄土高原的宽广与厚度,一心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这样的爱民为民情怀孕育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由此,便不难理解他为什么反复强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什么要求“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为什么勉励当代青年“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他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上山放羊,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青年习近平却“痴迷”读书,“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回忆道:“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这种勤奋好学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轨迹。从梁家河的窑洞到清华大学的课堂,从基层工作到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  

“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对近平的思想和价值观起作用的,并不是标语、口号和高音喇叭的灌输,而是知青岁月那日复一日艰苦的生活和劳动,是当年同我们农民兄弟朝夕相处的那二千四百多个日日夜夜对他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物质和精神极度匮乏的环境中,青年习近平闯过“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不仅磨炼了吃大苦、耐大劳的意志,还锻造了不避艰辛、不怕困难的品质。在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一系列讲话和回信中,我们可以深刻感知他在艰苦奋斗中锤炼的意志品质。在成长和奋斗过程中,有缓流也有险滩,有喜悦也有哀伤,我们要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坚持艰苦奋斗,不贪图安逸,不惧怕困难,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  

“不管多累多苦,近平能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他当了梁家河的村支书,带领大家建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缝纫社,我一点都不吃惊”“我在和他一起生活的时候,就发现他这个人有一股钻劲,有强烈的上进心”……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是受苦受难的七年,也是苦干实干的七年。在这七年里,他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份付出,生动诠释了他说的那句话:“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这七年里,他扎根黄土地,于实处用力,用青春书写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青年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实字当头、以干为先,把自己创新创业梦融入伟大中国梦,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了我们青春答案,为青年学子树立了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榜样。广大青年要像习近平青年时代那样,扎根中国大地,洞察国情民情,树立起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把无悔的青春刻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丰碑上。(原载2017年8月23日《南方日报》)  

来源:《学习时报》(2017年08月25日)  

理想信念是支柱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对理想信念之于共产党人的极端重要性,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加以强调的。他是这样要求全党同志的,更是在自己长期工作实践中这样身体力行的。这一点,从他“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知青岁月中就能找到答案。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讲的是习近平总书记青少年时代上山下乡,在黄土高原的小山村梁家河“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故事的一条红线,就是他在融入群众中确立了理想信念,在艰苦环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一旦告别了最初的迷惘和彷徨,他就找到了坚定的目标,建立起了对党、对党的事业、对为人民服务的坚定和执着。  

逆境最能检验一个人的意志和追求。青年习近平面对的苦与难无疑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而更为感人至深的是他坚韧不拔的政治追求。对于常人来说,只要现实表现好,就容易被组织接纳。他吃苦耐劳、好学上进,现实表现广受称赞。但因为所谓“家庭问题”,入团入党对他来说是那样的希望渺茫。正如一位受访者说的:“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时候,别人做事从‘零’开始,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面对组织上的冷遇,他没有抱怨,没有气馁,没有放弃,而是锲而不舍、坚定不移。他先后写了好几份入团申请书,才在1972年秋天入了团。同样,他反反复复写了10份入党申请书,最终在1974年春天入了党。  

理想信念犹如定海神针。当身边的知青或当兵、或招工、或推荐上大学,一个个相继离开梁家河,只剩下他一个人的时候,他还能不急不躁。他从容自问:“我为什么就不能在梁家河扎根呢?我为什么就不能留在这里为老百姓干好事呢?”这一问,让他找到了苦苦期盼的光明大道其实就在自己脚下的青春答案。当他下定决心留下来的那一刻,他就把自己看作了黄土地的一部分,立志改变梁家河的旧面貌,“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理想信念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总是要体现在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上。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我们看到了这样的青年习近平:他跟社员一起用挑子挑着羊粪和牛粪往山上送,扁担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层一层掉皮、出血,就用衣服垫着继续挑;他顶着炎炎烈日在地里割麦锄草,身上都晒红了,之后又蜕皮、仍然坚持活不干完不休息;他带领社员打井,率先跳到冰面上,用老䦆和镐头使劲地挖残冰冻土。他带领群众治沟打坝、植树造林、大办沼气,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他办铁业社、办缝纫社、办代销点、办磨坊,件件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正因为青年习近平已经把理想信念深深地内化于心,并外化成“敢为人先、坚持到底、不辞辛苦”的昂扬斗志,体现在带领乡亲们干事创业的实践中,他才能“干一件成一件,没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废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想办法克服”。  

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为国家、为民族前赴后继的奋斗,成为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巨大动力,也由此成为我们党百年历程中最可宝贵的红色基因。历史已经翻开了崭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这一代人的上山下乡早已成为“过去的故事”,但他和无数像他一样不懈奋斗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展现的那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却是历久弥新、久而弥坚,始终闪耀着火热的光芒。  

今天,我们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长征路上。这同样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的执政环境,对每一个共产党人都是现实的考验。我们必须始终高扬理想信念的旗帜,保持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守真理、坚守正道、坚守原则、坚守规矩。唯有如此,才能在胜利时和顺境中不骄傲不自满,在困难时和逆境中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赞誉和诱惑考验,经受住各种风险和挑战考验,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来源:《学习时报》(2017年08月30日)  

现在依然需要吃苦精神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二)  

苦,是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底色。吃苦,是青年习近平面对困难的勇敢选择。  

在全国普遍贫穷的年代,又是在黄土高原山大沟深的穷乡僻壤,自然环境之严酷,生活条件之艰苦,是可想而知的。当时的梁家河,土地贫瘠,缺吃少用,老百姓吃水、烧柴、照明等都有很多困难。农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一年,打下的粮食还填不饱肚子,每天吃的是野菜团子、黑米糊糊、玉米糁子这些粗糙和难以下咽的粮食。习近平总书记后来说:“那时,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一个本来可以在亲人面前承欢的少年,一下子从中国的首都来到四顾茫茫的黄土高坡,面对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心理上确实一下子难以适应。但当时的习近平很快融入乡亲,真诚地和乡亲们打成一片,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成了梁家河的壮劳力和种地的好把式。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打坝、挑粪,他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险活都抢着干,从来不惜力,从来不“撒尖儿”。  

一位村民回忆打淤地坝时的一个细节:那时候基本谈不上什么劳动保护措施,连手套都没有,直接用手抓住夯石的绳子,再用全身力气往下砸黄土,一天的功夫,青年习近平的手掌上磨得全都是水泡,第二天再干活,水泡就磨破了,开始流血。但不管多疼多苦,他都一直拼命干。关键在于,这样的苦活累活,他一干就是七年,连村里的乡亲都感叹:“咱一般的老百姓都吃不了这苦!”  

世间万物总是充满着辩证法。苦,会使一些人消弭意志、选择回避,丧失抗争和奋斗的勇气。苦,同样也会使一个勇敢者昂起头颅,激发出他的潜能和斗志。青年习近平选择的,就是面对现实之苦,就是与乡亲们苦在一起、干在一起,就是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就是在艰苦奋斗中淬炼成长。他后来说:“我当时和村民们辛苦劳作,目的就是要让生活能够好一些,但这在当年几乎比登天还难。”是的,他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尽自己所能,带领乡亲们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抗争,为大家伙争取美好生活。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生活总是给勇敢者丰厚的回报。一个人经历的艰难困苦,会成为他一生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回忆起那段难忘的岁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实践证明,只要有乐于吃苦的劲头,再苦的环境条件也能克服,再难的问题也能直面解决;经历了艰苦岁月的磨砺,以后遇到任何问题都能够处变不惊、应对自如。回过头看,正是陕北这段艰苦的生活历练,锤炼了习近平总书记坚韧不拔、坚毅刚强的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使他成为在艰难环境和曲折经历中成长起来的党的领袖,在长期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党的领袖,在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党的领袖。  

今天,我们国家各方面的条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的吃穿用度已然无忧,再也不用过当年那样的苦日子了,那段苦难岁月也已成为恍如隔世的记忆。但这并不意味着吃苦的精神过时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际遇和机缘,都要面对不同的困难和挑战。从大环境上说,我们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对个人来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有一点是必须明确的,那就是每一个人都不能在应当吃苦时选择安逸,都不能在应该奋斗时选择逃避,而是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学好吃苦这个人生必修课。  

来源:《学习时报》(2017年09月01日)  

依靠学习增强本领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三)  

“近平老早就是一个爱学习、爱思考的人”,40多年前与习近平一同插队的北京知青如是说。“近平读书有‘书瘾’”,梁家河的村民亦如是说。事实上,青年习近平酷爱读书,这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受访者们的共识。  

作为一部再现习近平总书记在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的书,《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披露了大量关于他在梁家河插队期间读书学习的经历。这些经历生动反映了青年习近平克服重重困难,热爱学习、善于思考、喜欢交流、注重实践的品质。受访者们共同的结论是,习近平思路宽广,思想活跃,分析问题能力很强,与他长期坚持刻苦读书学习分不开。  

当读到去文安驿接知青的村民们对习近平的两个“死沉死沉”的书箱记忆犹新的时候;当读到他们的知青窑洞炕沿上、铺盖上、枕头边上全都是书的时候;当读到知青们想出去蹭饭,他不为所动,说“你们弄到吃的,给我带回点来”的时候;当读到他晚上凑近煤油灯看书,煤油烟经常熏得他脸上、鼻子上都是黑的时候,对青年习近平的读书生活,每一位读者不可能不留下深刻的印象。梁家河的老支书说:“他在梁家河待了七年时间,我就没见他离开过书本,没见他放弃过读书。”  

青年习近平阅读的涉猎面非常广。他读了很多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比如《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还下功夫啃《资本论》,写了18本笔记;他对历史著作涉猎很多,特别对中国经典古籍有非常浓厚的兴趣;他读过的外国名著也非常多,在2015年10月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一口气列了那么多名师大家,这些人的作品他都是实实在在读过了的。另外,他还读了不少军事和国际政治著作。所以,他号召领导干部“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号召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读点历史,都是他的经验之谈,很大程度上源自他青年时代读书学习经历的深刻体悟。  

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甚至是更重要的学习。青年习近平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遇到新鲜事就要刨根问底,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以办沼气为例,在担任梁家河村支书期间,他从《人民日报》上了解到沼气的重要价值,尽管兴建沼气是一项全新工程,技术难度很大。但他毅然赴四川学习办沼气的技术,回来之后结合延川当地的气候研究施工,推动梁家河兴建起陕西第一口沼气池。  

实践表明,青年时期所养成的不倦学习精神和良好学习方法,以及通过学习所养成的思维能力,可以伴随人的一生,发挥长远影响。后来,习近平同志在各个领导层级和领导岗位上,都号召大家读书学习。兼任中央党校校长五年间,更是多次直接讲到读书,甚至为学员开列书单。他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专门就全党的学习发表了一篇重要讲话,他明确指出:“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今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很多,不论是新出现的问题,还是改变了形式的老问题,要认识好、解决好,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加强学习增强我们自己的本领。我们都应该响应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读书学习的号召,既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新本领。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  

来源:《学习时报》(2017年09月04日)  

关键是担当和实干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四)  

“敢说敢做敢担当”“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不搞形式主义”“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这些评价,都是梁家河的乡亲们用来赞誉青年习近平的。  

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可以读到不少他敢担当重实干的生动故事。为了解决村民的照明和燃料问题,青年习近平决定到四川取经学办沼气,一些观念保守的老年人直接反对:“挖那么个坑,填上粪,就能着火?不可能!”要带领社员们在村里打淤地坝,有人议论:“搞不好劳民伤财,白忙活一场”;要办代销店,有人担心被扣搞副业的帽子,如此等等。为了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青年习近平挨家挨户做村民们的思想工作,讲规划,讲道理。村民们说:“近平敢担当,能做事,心里装着老百姓,又有一股闯劲,他克服困难,最终把一件件事情都办成了。”  

他凡事都往实里做。村里吃水困难,他就带领村民打了一口吃水井,冬天下到水里往外挖泥土和石块,站在刺骨的冷水里一干就是挺长时间。他下决心办沼气,有效解决了村民们祖祖辈辈烧柴的大难题。他给村里办了一个铁业社,有效解决了社员劳动工具的需求。他带领村民打了5大块“水坠坝”,给村里增加了几十亩的耕地。他还办了一个代销店,方便村里人购买日用品。他把延川县奖励给他的一辆三轮摩托车,换成了手扶拖拉机和磨面机,供全村使用。青年习近平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一年多的时间,为群众办了很多实事,给村里带来很大变化,过去一到春天青黄不接就全村出动去乞讨的贫困村庄,一时间变得红红火火、一片生机。  

担当和实干是一对孪生兄弟。没有担当,遇到问题绕着走,碰到矛盾躲着走,看见难点低头走,也就不可能有实干。同样,没有实干,再大的担当也落不了地。习近平总书记一路走过来,不管是在什么层级上,他都以担当和实干著称。在河北正定,他冒着风险向上级申请减征购粮,缓解了正定群众的口粮问题;在福建宁德,他上任不搞“三把火”,而是首先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提出“弱鸟先飞”的思想观念;在浙江,他经过深入系统的调研提出“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积极建设法治浙江,真正做到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毅然接过历史的接力棒,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部署,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带头力行担当和实干,也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担当和实干。他强调领导干部要做到“三严三实”,不管是谋事、创业还是做人,都要讲一个“实”字。他强调党员干部要“忠诚、干净、担当”,把“担当”作为干部履职尽责的基本要求。他提出好干部的五条标准,突出强调了“信念坚定”“敢于担当”这两条时代要求。他指出,担当就是责任,好干部必须有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敢于旗帜鲜明,敢于较真碰硬,对工作任劳任怨、尽心竭力、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他还指出,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关于实干,习近平总书记谈得就更多了。他强调“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强调“崇尚实干、狠抓落实”,强调“要有钉钉子精神”,强调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精神,强调“一张蓝图绘到底”。这些话掷地有声、振聋发聩,对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是极大的警醒。  

当前,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7 · 26”重要讲话中,用这两句话概括了我们党新的历史方位。新的历史方位,决定了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也决定了我们必须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推动事业前进。新状态、新姿态,关键是担当和实干。使命重在担当,实干铸就辉煌。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当像习近平总书记一路走来的那样,像习近平总书记一贯要求的那样,真正做到敢于担当、善谋实干、实事求是、锐意进取,扎扎实实作出业绩,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不负历史。  

来源:《学习时报》(2017年09月08日)  

上一条:学习资料选编(216)
下一条:学习资料选编(214)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06-2015 Lan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兰州市薇乐大道4号(和平校区) 兰州市城关区段家滩496号(段家滩校区)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