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首页  部门概况  理论视点  学习资料  思政工作  兰财校报  媒体兰财  普法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兰财>>正文
[甘肃日报]六十余载砥砺耕耘 今日扬帆谱写华章——写在兰州商学院更名为兰州财经大学之际
2015-06-10 09:40   甘肃日报(2015-6-10)四版

 

链接地址:http://epaper.gansudaily.com.cn/gsrb/html/2015-06/10/content_257526.htm

六十余载砥砺耕耘 今日扬帆谱写华章

——写在兰州商学院更名为兰州财经大学之际

古道漫漫,丝路悠悠。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的黄金通道和商埠重地,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甘肃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面临空前机遇,对财经类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对财经类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

兰州财经大学作为黄河上游甘青宁三省(区)唯一一所财经类普通高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在社会各界和广大校友的关心关注和鼎力支持下,在一代代教职员工的团结拼搏和不懈努力下,秉承博修商道的校训,弘扬求真务实、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培养高素质财经类专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科研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为国家培养了7万余名财经类专门人才,为甘肃乃至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5年,在兰州财经大学建设和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429日,教育部发函正式批准兰州商学院更名为兰州财经大学,学校几代人梦寐以求并为之奋斗的梦想和夙愿得以实现,全校师生和广大校友奔走相告、如沐春风。

回顾办学历程,学校始终与祖国命运休戚与共

兰州财经大学始建于1952年,前身为甘肃省人民政府成立的甘肃省人民政府行政干部学校 1955年,甘肃省人民政府行政干部学校更名为甘肃省行政干部学校1956年,甘肃省人民委员会组建了财政干部学校等6所财贸干校。1958年,省委决定将省财贸系统六所财贸干校合并成立甘肃省财经干部学校1958年,兰州大学经济系并入甘肃省财经干部学校合并成立甘肃财经学院,实施本科教育。1972年,省委决定在原甘肃财经学院旧址上成立甘肃省财贸学校1981年,国务院批准在原甘肃省财贸学校的基础上成立兰州商学院,隶属于原国家商业部、国内贸易部领导。1997年,学校顺利通过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合格评估。1998年,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甘肃为主的管理体制。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资格,开展研究生教育。2008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1万余名师生整体迁入和平新校区。20154月更名为兰州财经大学。学校现有在校普通本科生1.8万人,硕士研究生1000余人,成人教育类学生5400余人。

回顾办学历程,学校始终与祖国的前途命运休戚与共,与时代发展濡沫相生,为在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一所高水平的财经大学,克服办学经费不足、办学空间狭小、办学条件落后、人才引进困难、高层次人才严重流失等诸多困难和问题,一代代教职员工扎根甘肃、勤勉治学、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很多教学科研骨干怀着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甘愿放弃东部沿海和发达地区的优厚待遇,乌发变银丝,把毕生的心血和精力奉献给了祖国大西北的高等教育事业,推动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

以学科专业为依托,构筑起了一个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财经类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平台

学科专业建设在学校改革发展中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基础性的重要地位。多年来,学校以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结构,加大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已从一所单科性院校发展成为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重点,兼有文学、工学、理学、艺术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建成了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5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有应用经济学、统计学、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有工商管理、会计、金融、应用统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审计、新闻与传播等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具有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单位资格和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副教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权。现有54个本科专业,其中统计学、会计学、市场营销等3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金融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审计学等8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学校现有5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全部为经济管理类学科;54个本科专业,其中30个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形成了以商贸流通为重点、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干的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构筑起了一个能够满足甘肃乃至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财经类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平台。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需求导向、商科为主、注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以甘肃乃至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学科专业体系,着力培育商科为主,商文”“商法”“商工相结合的学科专业群,搭建了财经类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良好平台。按照多样化、实用性和分类指导的原则,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强化实验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以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强化商科优势,注重交叉融合,力行商务实践的人才培养特色。

围绕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学校通过课内与课外教育教学相融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调控,形成了既符合人才培养目标,也满足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多元化需求的教学内容体系。学校开展公共必修课程分级分类教学,打通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设置,开设经济管理类通识课程和综合素质选修课,构筑经济管理类课程平台,优化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形成了基础平台+专业模块+课程组的课程体系。依托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和省级精品课程,建成了统计学、会计学、市场营销、金融学等4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全面推行双学位、双专业制度,积极开展中外大学合作培养,大力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积极探索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途径。

围绕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学校构建了由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外实习基地等组成的实验实践教学平台体系,构建了由公共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课程综合实验、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组成的实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形成了分层次、模块化、开放性、重质量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学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是甘青宁三省(区)唯一的国家级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围绕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学校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中心,依托这一平台开展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创业项目评估、企业运营模拟、创业项目孵化等一站式教学,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基金,鼓励支持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术科技竞赛,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近五年,学生参加省部级以上各类学术科技竞赛获奖552项(人次),其中全国性竞赛获奖248项(人次),立项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20余项。

围绕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校秉承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在强化理论课教学的同时,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广泛深入地开展以商务实践陇情认知为主题的实践活动,着力打造以民族文化为底蕴、青年文化为主体、财经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曾连续9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等8部门评为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多样化、实用性、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拓宽了学生的专业口径,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学校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社会适应性好,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多年来就业率始终位居甘肃省高校前列。甘肃银行系统40%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和中石油甘肃销售公司57%的总会计师均毕业于该校的金融学、会计学、财政学等专业。

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形成了问题驱动、平台支撑、重点突出的特色科研方向

学校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依托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凝练科研方向,构筑协同创新平台,汇聚科研团队,大力开展协同攻关,促进校地、校企、校校合作和产学研结合,不断提高科研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在多个学科领域产出了一批较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形成了以政府决策咨询、现代商贸流通、文化产业发展、地方法制建设为重点的特色研究方向。

围绕甘肃省委、省政府关心的重大问题,发挥服务政府决策咨询的智库功能,完成甘肃省社科规划重大项目和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14项,其中《统计调查质量的测度与评估方法》获得全国统计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发挥商科优势,参与商贸物流、财税金融改革、电子商务产业等相关课题研究,完成国家商务部、甘肃省社科规划重大项目19项。围绕文化大省建设战略,发挥商文优势,开展丝绸之路商业文化领域的学术研究,完成《西部文化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丝绸之路饮食文化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甘肃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8项。围绕依法治省,发挥商法优势,开展地方法制建设和社会发展领域的专项研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6项,其中《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政府行为文明与公民权利保障研究》获得甘肃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学校建成了甘肃商务发展研究中心、甘肃经济发展数量分析研究中心、中国西北金融研究中心等3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甘肃金融协同创新中心为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电子商务综合重点实验室为省级重点实验室。近五年,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96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8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2项,甘肃省社科规划重大招标项目9项;获得国家专利7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272篇,其中被SCIEIISTPCSSCI收录875篇;出版专著、教材189部。学校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2项,其中全国统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甘肃省敦煌文艺一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鉴定1项为优秀,5项为良好。

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形成了融入发展、智力支撑、协同创新的服务路径

学校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拓展服务路径,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求发展,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和人才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学校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在政府决策咨询、现代商贸流通、文化产业发展、地方法制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积极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加大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力度,推动我省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的研究报告》《甘肃文化大省建设突破口研究》《关于扩大甘肃省对外开放程度对策研究》等研究成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肯定和采纳;组织法学专家积极参与《甘肃省价格管理条例》《甘肃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等地方法规的立法咨询和起草工作。

学校以提高协同创新能力为重点,不断加强校地、校企合作,以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甘肃金融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加强与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开展金融理论创新、金融政策研究、金融人才培养、金融工程、项目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的研究。依托省级重点实验室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室,积极开展大数据分析研究和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开发,为农行甘肃省分行、甘肃联华经贸公司等企业开发了人力资源绩效和薪酬管理系统”“农业生产生活补贴管理系统20多项应用系统。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了一支扎根甘肃、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

人才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建校以来,学校始终把建设一支水平高、治学严、结构优、师德好的师资队伍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多措并举加大师资引进和培养力度,选送优秀留校生赴全国财经类院校学习深造,聘请国内外专家、教授来校讲学,聘请知名高校的著名教授兼任学校客座教授,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合作举办研究生班,选派中青年教师赴国内外知名大学攻读学位和学习进修,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破格晋升职称,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目前,学校拥有专任教师1012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481人,其中教授154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71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0.3%;具有博士学位的20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0.2%。专任教师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全国优秀教师、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飞天学者、省部级优秀专家等各类高层次人才90余人(次)。

坚持开放办学,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英国伍斯特大学、胡弗汉顿大学,法国欧亚管理学院和美国特洛伊大学、福特海斯大学等20余所国外大学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学校承担“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率先组建了全国唯一的全日制“1+2+1”项目中美大学实验班,荣获“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项目10周年特别贡献奖和年度突出贡献奖。学校承担国家外专局、中美教育服务机构(ESEC)英语培训项目,被国家外专局列为西部中青年干部英语强化项目重点培训基地,是全国四大培训基地之一。学校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联合建立了文化教育研究中心。近五年,学校邀请外国专家学者100余人来校任教或讲学,选派100余名骨干教师和150余名优秀学生赴国外大学学习、访问和进修。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国家向西部开放战略的实施,学校组建成立了中亚商学院,加强与中亚西亚等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扩大向西开放交流,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坚持立德树人,党建和思政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学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强化理论武装,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加强和改进大学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校园进教材进头脑,加强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完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学术、科技、体育、文娱及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学校先后被甘肃省委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努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开放性的财经大学

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推进,随着兰州新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生态安全综合屏障综合试验区等国家战略的实施,甘肃正处在机遇叠加期、改革攻坚期和奋力跨越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对财经类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作为黄河上游甘青宁三省(区)唯一一所财经类普通高校,学校办学积淀深厚、办学特色鲜明、人才培养优势突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财经类人才的需求高度契合。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兰州财经大学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四大功能,确立了三大发展目标、聚集五大主攻方向、不断优化完善八大体系、加快构建四大平台的总体发展思路。

三大发展目标:即把兰州财经大学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高层次财经类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甘青宁三省(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服务业研究咨询的重要智库、丝绸之路商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平台。

五大主攻方向:一是学科专业优化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和甘肃多元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相契合;二是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质量与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相适应;三是科学研究与甘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目标相一致;四是文化传承创新与丝绸之路商业文化的繁荣复兴相统一;五是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与依法治校的全面推进相结合。

不断优化完善八大体系:学校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优化完善学科专业体系、课程体系、实验教学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师资队伍体系、校园文化体系、公共服务体系、质量管理与保证体系等八大体系,以更好的质量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满足学生及家长对高校的需求,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加快构建四大平台: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依托社会资源,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二是整合资源、完善机制、突出特色,与政府、企业、高校合作建立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三是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为研究重点,组建丝绸之路发展研究院,发挥好智库作用;四是扩大与中亚西亚各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组建中亚商学院,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并积极开展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学术研究。

展望未来,兰州财经大学肩负新的使命与责任,承载新的光荣与梦想,立足甘肃、面向西北,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兰州财经大学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高层次财经类人才培养重要基地、甘青宁三省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服务业研究咨询重要智库、丝绸之路商业文化传承与创新重要平台的地位和作用,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开放性的财经大学,砥砺奋进、再谱华章!

 

 

上一条:[中国青年网]兰州财经大学副校长:大学改革首先要把学生当上帝
已是尾条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06-2015 Lan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兰州市薇乐大道4号(和平校区) 兰州市城关区段家滩496号(段家滩校区)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