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履职尽责办实事 产业发展促脱贫——渭源县大安乡邱家川村第一书记张强
履职尽责办实事
产业发展促脱贫
——兰州财经大学后勤处副处长 、渭源县大安乡邱家川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长、第一书记张强驻村心得
我是兰州财经大学后勤处副处长张强,2018年4月被单位选派到渭源县大安乡邱家川村担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长兼第一书记。半年多来,我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帮扶队员一道,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一起苦干,以发展村集体经济为突破口,向贫困宣战。
转换角色 融入基层
我在高校工作二十多年,从事后勤服务管理工作。到村前也做好了吃苦的准备,考虑到驻村帮扶更多的可能是生活上的困难,认为帮扶工作应该不难上手。到村后才发现农村工作和之前的预想完全不一样。之前的工作方法,管理经验似乎都用不上,和原工作队长做好工作交接后,才了解到驻村帮扶工作政策性强、动态变化快、琐碎复杂,我因为听不懂方言和群众交流困难,工作完全没抓手,不知道该怎么帮扶。我很快意识到必须尽快转换角色,进入工作状态。

为了解决这些困难,我首先开始加强驻村帮扶相关业务学习,一是认真学习脱贫攻坚相关政策文件,驻村工作队职责、第一书记职责。向别的帮扶工作队长学习,把握工作重点,紧盯“两不愁、三保障”,通过入户走访、“修订完善一户一策”、田间地头和农户面对面的谈心等,让我由一个农村工作的“门外汉”较快地对农业生产、村情户情有了初步掌握,较快地完成了高校管理干部到帮扶工作队队长的角色转变,解决了如何履职尽责的困扰,为下一步做好帮扶工作打下了基础。
抓村“两委”班子建设
刚到邱家川村我发现,村“两委”班子凝聚力不强、党员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曾被县委组织部确定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我便立即组织召开支部会议,引导支部党员和村“两委”敞开心扉谈问题、谈想法,建立问题台账,共同制定整改方案逐个销号解决。制定每月学习计划,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展“强化理论学习提高履职本领、强化责任意识提高服务效能、强化群众监督提高村务公开透明度”活动。有效激发了村班子活力和村干部干事热情。以村“两委”成员为发起人成立了两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精准脱贫发挥战斗保垒作用。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通过新时代脱贫攻坚农民讲习所讲党课、讲政策,动员组织帮扶责任走访慰贫困户等形式来教育引导贫困户逐步转变封建、落后、保守的思想观念。加强对贫困户的正面引导和感恩教育,引导贫困户树立“苦熬不如苦干”的观念和“勤劳致富光荣”的思想,根除一些人想当贫困户、不想脱贫等现象,不断向贫困群众灌输为美好生活积极进取艰苦奋斗的观念,让他们树立起靠自己双手勤劳致富的自信心,大力提高群众自我发展潜能,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切实增强贫困户自我造血功能,凭借自身努力增加收入,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壮大集体经济
邱家川村产业发展水平低,村级集体经济滞后。受自然条件、发展空间、地域环境、基础条件等因素制约,长期以来,本村产业发展水平低,主要以传统的种养业为主。大多数农产品都用于自给自足,生产方式粗放,尤其是中药材、畜禽产品精细化加工不够,产业链条较短,农产品附加值不高。靠天吃饭的现状难以改变,加上常年的干旱,导致村民收入普遍很低。
为培育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我带领驻村帮扶工作队与乡党委、政府、村“两委”共同研究,制定可行性方案,与帮扶单位衔接,争取项目资金投入,壮大村集体经济。结合当地群众耕作方式发展胡麻种植基地,提出争取兰州财经大学帮扶资金30万元、申请县财政发展专项资金20万元、村“两委”干部及群众自愿入股10万元总共筹措60万元在原邱家川小学新建一座榨油厂。建成后,预计第一年产油20吨,其中10吨与兰州财经大学签订供货订单,其余10吨面向市场销售,预计纯收入10万元,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成立胡麻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全村200户群众种植地膜胡麻1000亩,户均种植5亩,年增收3000元以上。榨油后产生的油渣作为农作物种植的有机肥料,免费提供给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50户,年增收1000元左右。
作为帮扶工作队队长,落实好扶贫项目,发展好扶贫产业,促进群众稳定增收,衔接帮扶单位,发挥帮扶单位优势是我当前最大的任务,学校在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平台等方面有智力优势,有专业人才。学校也是很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通过订单农业、农校对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等方面助力脱贫攻坚。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作为第一书记,必须要安下心、扑下身子、扎下根,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充分发挥桥梁作用,多方协作,形成合力,一定能打赢打好这场脱贫攻坚战。
链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sbds1Xb3KJbYim-I0ASQJ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