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兰州财经大学的宿舍里,我们见到了正在读大一的张红金,临近期末考试,她和同学正在一起讨论数学题。张红金的书本上,密密麻麻地做满了笔记。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胡静寅告诉记者,张红金每次上课都坐在第一排,上课认真地听讲,认真记笔记。
张红金的家在距离甘肃静宁县城80公里的偏僻的小山村里。她家原来的房子是村里最破的土坯房,因为是危房,没法住人,已经拆除了。央视财经记者在2017年暑假里见到她的时候,她和哥哥暂时借住在邻居家这个废弃的土坯房里。哥哥张鹏已经是甘肃农业大学的一名学生,也是张红金现在唯一的亲人。在张红金还不到两岁时,母亲因病去世,6岁时父亲外出打工发生了车祸,最终没能抢救过来。兄妹俩从小时靠年迈的爷爷奶奶抚养成人。虽然家里连遭厄运,一贫如洗,但爷爷还是四处借钱,坚持让兄妹俩读书学习。
兰州财经大学大一学生张红金:我爷爷经常说,我们这个家庭已经这样了,只要我们把书念成了,有出息了,有好的工作了,走出大山出人头地,才能有一个好出路。
但不幸却接连降临在这个贫病交加的家庭里,在张红金十岁那年,疼爱她的奶奶也去世了。就在张红金读初三要备战中考的关键时刻,爷爷因为常年的疾病和操劳,撒手人寰。
张红金:我看着他去世的。我爷爷这一辈子受的苦挺多的,一辈子感觉都是受苦受过来的。
甘肃农业大学大二学生张鹏:唯一相依为命的一个人已经没有了,就剩下我们兄妹两个,那天晚上自己偷着流了一晚上泪,反正已经没办法了,那年我也快高三了,我就好好复习考大学。
越是贫寒的人家,孩子越是懂事而且勤奋,张红金和哥哥张鹏最终没有辜负爷爷的嘱托,在爷爷去世后,他们凭借农村低保、孤儿补助和假期打工的收入继续着各自的学业。哥哥张鹏考上了甘肃农业大学,张红金也考上了静宁县最好的一所高中。按照教育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学校减免了张红金的学费、每学年还会给她发放1500元的助学金。就这样,生活费和学费才有了着落。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张红金一门心思想把自己的成绩搞上去。
张红金:老师也说了,只有高考才是最公平的,才不看你的地位,不看你的身份,就是看你的成绩。成绩好的话就可以考一个好大学,念成功了才有出息。我们数学老师说了一句话我记忆最深刻:我们现在经历的这些事情,每个人都是得经历的,只是我们承担这些事情的年龄不同而已,我们是过早承担了这些事情。
十二年的求学之路,伴随着张红金的是一路的荆棘和磨难,但是她却考出了一个又一个好成绩,2017年高考,她的分数超过一本线20多分,村里人都感叹说,这孩子是鸡窝里飞出的一只金凤凰。但兄妹俩同时上大学的钱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他们该到哪里去筹钱呢?
幸运的是,“不让一个孩子因贫辍学”,这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也是教育精准扶贫的目标任务。按照国家政策,张红金可以申请信用助学贷款,每年最高8000元,2017年秋季开学上大二的张鹏也可以再次申请这笔助学贷款。不仅如此,就在2017年8月6日,《经济半小时》栏目报道了兄妹俩艰辛的求学故事后,很多爱心人士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张红金的大学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在进入大学之后,学校给她发放了助学金,还给她在校图书馆提供了一个勤工助学的岗位。
2018年1月18日,进入大学的第一场考试如期而至, 张红金一丝不苟地填写着每一个题目,她希望自己一个学期的付出,最终能够收获一份好成绩。
张红金:你家庭不好,但是你这个人是有出息的,就是看得起你。不然的话,你家里情况不好,你还堕落,别人会看不起。
对于张红金这样家境贫寒的孩子而言,在进入大学后,面对着突然而至的大世界,内心总是怯懦而又敏感的,张红金告诉我们,以前她总想把自己包裹起来,很害怕和老师同学谈起自己的家庭情况。所幸的是,从社会各界接收到的关爱,让张红金找到了自信与温暖。从乡村走进城市,她渐渐地适应了,眼下的张红金,和半年前相比,开朗了很多。
张红金:我们和社会上这些人无亲无故的,但是他们帮助我们,给我们打生活费,然后给我们捐衣服,有时候打电话、发信息,问候我们,挺关心我们的。就是感觉这个社会还存在温暖。
考试结束后的校园里,到处是拉着行李箱,归心似箭的学生,回家,过年,春节,团聚,这些常人熟悉的词语,对于孤儿张红金来说,其实更多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无奈与惋惜。考试结束后,她在兰州市的一家餐馆里,找到了一份的假期里的短工,一个月工资有两千多。
选择忙碌着去面对万家团圆的春节,这或许是张红金最好也最现实的一个选择,而同在一个城市,也已经放假了的哥哥张鹏,也同样没闲着,他给居民小区附近的马路上安装景观灯,每天有130元的工钱。两个孤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面对着即将到来的节日。
张红金:家里面的情况我们不能左右,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通过自己,改变我们的家庭。我们有出息之后,也可以帮助像我们一样家庭困难的孩子,让他们也可以完成学业,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三兄妹年幼失父母 爷爷拼尽全力供养他们考上大学
勤奋,自强,大学校园里的贫困大学生,让人心酸的同时,也让人感到了欣慰。我们祝福着他们的未来,他们一定会越来越好。不仅如此,《经济半小时》记者在兰州财经大学采访期间,还认识了一位叫曹苏周的女孩子,她同样出生在一个贫寒且不幸的家庭。
兰州财经大学大三学生曹苏周:这个是给我爷爷买的鞋,我不知道他喜不喜欢,加绒的,冬天穿的。这是给我奶奶的,防滑,而且里面特别厚。这是一个理发器,给我爷爷的。
这个正在收拾着行李的女孩,叫曹苏周,是兰州财经大学统计学院的一名大三学生,因为成绩优异,曹苏周入选了年级的实验班,成为了学校重点培养的考研、考博的对象。在刚刚结束的这个学期,她还获得了兰州财经大学学习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拿到了奖学金后,曹苏周没给自己花一分钱,因为这些钱她还得攒着做下学期的学费和生活费,但临近春节,准备回家过年的孩子思来想去,最终还是狠了狠心,在兰州市里,花了两百多元给爷爷奶奶买了几样东西。
曹苏周:以前没有能力,几乎没有买过东西给他们,他们舍不得花一分钱。就不要提前给他们说,你就买好了给他们就行了。如果你说要给他们买什么的话,他们肯定不要。
曹苏周出生在国家级贫困县——甘肃通渭县,她的家庭贫困而且不幸,在她还到一岁时,父亲外出打工意外身亡,紧接着母亲也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信,留下了她和当时只有五岁的哥哥、两岁的姐姐。这么多年来,是爷爷奶奶含辛茹苦地将兄妹三人拉扯长大。如今,曹苏周的哥哥姐姐已经从大学毕业,在外地找到了工作。
曹苏周:所有的苦他们自己知道,但是不会刻意去说。我们都上大学了,他们就是突然看到了希望。
考完最后一个科目,曹苏周丝毫没有耽搁,收拾好行李就准备回家,即使远在外地,她最放心不下的,是家里爷爷奶奶的身体,2016年年底,在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爷爷奶奶接连住院动手术,当时正值期末,为了不耽误她的学习,家里一直瞒着她。眼下,奶奶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
近四个小时的颠簸,不记得翻过了多少座大山,我们跟随曹苏周来到了她的家乡——甘肃省通渭县。
奶奶刚刚做完手术,病房里曹苏周忙前忙后伺候着老人家,提到自己的三个孙子孙女,老人言语里全是满满的心疼和愧疚。
曹苏周奶奶:孩子都很乖,不乖的话我们也拉扯不大,考不上大学。孩子出去上学住校,别人家家长陪读做饭,我们在村里种庄稼,孩子在县城念书,晚上不吃饭,我很担心,孩子的苦没处去说。
曹苏周奶奶今年68岁,这已经是老人家第四次住院做手术了。就在2016年11月,在玉米地里拉秸秆时,人力车侧翻,摔断了锁骨,而这次手术是为了取出固定锁骨的钢钉,看着奶奶,曹苏周心疼不已。
曹苏周:爷爷奶奶这一生真的是受苦受累,吃了一辈子苦。
奶奶手术还算顺利,恢复得也不错,曹苏周打算抽空回一趟家。翻过一道道山梁,曹苏周终于见到了让他牵挂已久的爷爷。曹苏周的爷爷今年73岁,2016年10月的一场大手术之后,他的身体变得非常虚弱。
曹苏周家里的房子是三十年多前盖的土坯房,墙壁上已经出现了很多裂缝,在堂屋最显眼的位置,张贴着兄妹三人的一张张奖状。数十年来,在这个贫病交加的家庭,爷爷奶奶为了能让孩子们读书,可以说是想尽了一切办法。
曹苏周爷爷:不容易,实在不容易。这边借点打发出去了,那边借点,再把这边的还上,再到其它地方借钱,借来借去。
爷爷年轻时当过麦客、在砖瓦厂干过苦力,拼死拼活也只能勉强维持一家生计,三个孩子同时上学的开销远远超出了他的能力。
曹苏周爷爷:老大老二念初中时,我身上一共有三块五毛钱,我说你们灌一瓶煤油,姐弟俩做饭吃。老二老大做饭,五毛我就给老二,我说你拿上,给你们姐弟两个买点调料。老大说不准拿,家里没钱。
即使在这样窘迫的环境下,老人家也没有动过让孩子们辍学打工的念头。幸运的是,国家的助学政策这些年越来越完善,三个兄妹上中学时,学校给他们发放了助学金,上大学也可以申请助学贷款,还有不少爱心人士帮助他们一家老小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曹苏周:我奶奶会给我说,别人给你的东西你要去回报人家,我爷爷不会说,但是他们两个都有行动,就是别人对我好了,我也会加倍对别人好。
曹苏周一直告诉记者,她是个很幸运的人。虽然从小没有得到父母的疼爱,家境也非常贫寒,但爷爷奶奶却毫无保留地把所有的爱都给了他们兄妹三人,趁着中午暖和,曹苏周拿出了新买的理发器,在院子里给爷爷理起了头发。
能贴心的照顾好每一个贫困大学生,学校的作用是最为关键的,央视财经记者了解到,这些贫困生所在的兰州财经大学,是甘肃省的一所省属高校,其中70%为甘肃本省生源,70%又是农村生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到了在校生总数的将近70%。落实国家的学生资助政策,建立完善的学生资助工作体系,这所地处西北的大学,做得很让人感动。
兰州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 王亦达:我本人就出生在甘肃中部的一个小山村,也是在贫困中长大的,我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求学之路,有着切身的体会。我们学校一直非常重视教育扶贫工作,一是用好用足国家的一系列助学政策,二是我们在学校资金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每年筹措260万元的资金,用于特别困难学生的帮助工作。
兰州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教授 胡静寅:我们班基本有一半以上的孩子,都是接受了贫困资助的。我觉得在班上没有必要强调我有多困难,我觉得困难的情况下,可能更需要自强自立,所以我更多是在学习上,在为人处事上,给他们给予正确的引导。
【半小时观察】教育改变命运
甘肃省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大省,记者在当地采访的过程中,有一个深刻的体会,这里的老百姓特别看中孩子读书,在当地流传着五苦的教育精神“苦教、苦学、苦抓、苦供、苦帮”。习近平同志每年都把扶贫工作,作为新年第一次考察的重要内容,而教育扶贫则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教育改变命运”,既是源自自身发展需求的切身感悟,更是国家意志的强力推动,我们祝福这些历经生活磨难的寒门学子,我们也相信,有政府的帮助,有学校的关爱,有社会的关心,孩子们的年,会越过越好。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zQ5MTkyMA==&mid=2656889162&idx=2&sn=5237d80987e4dbf1ecfa11ee70fb4752&chksm=bd716cf58a06e5e31633404ef0bbd77fdd07a80ff24ab427d4a79bc3c7b07b43cfc329b9a340&mpshare=1&scene=23&srcid=0202Ar8L3Z25WwQ8d3AZ4l8c#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