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首页  部门概况  理论视点  学习资料  思政工作  兰财校报  媒体兰财  普法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学习资料>>正文
学习资料选编(219)
2017-10-13 16:23  

学 习 资 料 选 编(219)

兰州财经大学党委宣传部编印    2017年10月13日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改革发展,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5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育普及水平持续提升,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教育保障条件不断改善,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度明显加大。今天的中国教育,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强有力的基础。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教育报》开辟“砥砺奋进的五年教育新跨越”专栏,刊发系列述评文章,回眸5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教育改革发展的不平凡历程和辉煌成就,总结5年来教育改革的不懈探索以及取得的宝贵经验。我们坚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教育将继往开来,不断创造新的更大的辉煌!现将相关材料予以转载,供学习参考。

本期目录  

中国教育的方向引领  

中国教育的战略部署  

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  

中国教育的深水突围  

中国教育的方向引领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成就述评·党的建设篇  

教育,一头牵着国运,一头连着民生。  

站在民族复兴的时代高点,教育事业该往何处去,该培养怎样的人,这既关系着千家万户的今天,也关系着国家民族的明天。  

心有方向,才能行有定力。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教育事业的支撑。今天的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方向的引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对加强教育系统党建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  

5年来,全国教育系统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牢牢把握政治方向。  

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过去,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现在,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更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要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源源不断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  

这5年,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教育的步伐从未停歇,殷切嘱托言犹在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加强党的领导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这5年,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进一步加强,犹如为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配上了导航员。  

这5年,教育系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守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阵地,党建工作迎来了诸多第一次。  

2016年底,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两个月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力度空前。  

办好高等教育,必须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出台《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各高校进一步明确,“党委是学校的领导核心,履行党章等规定的各项职责,把握学校发展方向,决定重大问题,监督重大决议执行,支持校长依法行使职权,保证学校各项任务完成”。  

中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2016年,中组部、教育部党组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充分发挥中小学校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健全完善中小学校党建工作管理体制,全面提升中小学校党组织建设水平。  

“把核心意识贯穿于一切工作的始终。”这是教育系统对党中央做出的庄严承诺和回应。在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主政一方的教育管理者们达成共识:“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要坚决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要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摆在首要位置,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在实践中彰显‘核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折不扣地把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补精神之钙壮组织之骨

如何加强党的建设?在90多年的探索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总结出了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在内的行之有效的成熟体系。  

“加强党的建设,首要任务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当今时代,信息浩如烟海,内容纷繁复杂,教育系统广大师生的思想如何得到有效引领?如何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补好精神之钙?这考验着教育工作者的智慧。  

“打赢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战线在高校,战场在课堂,战斗员是教师,指挥员是党委书记和校长。”在教育部的工作要点上,2017年被定义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  

今年4月的一天,清华大学70多名大二学生惊讶地发现,课堂里来了数位年长的“同学”,一起听“质疑‘改革开放’思潮之辨析”。这是教育部党组、清华大学党委创新形式,在清华大学举行的理论学习中心组联合学习,开启了教育部加强“高校第一课”的序幕。  

200名专家,2500多所普通高校,3000堂思政课,为加强思政课教学,教育部组织力量对全国高校思政课进行大调研,为思政课建设提供第一手资料。  

14种教材,覆盖全部4门思政公共课,编发教学活页,统一教材使用,基本构建起立体化的教材体系,规范教学内容、统一思想观点、提升教学效果。  

3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7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7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越来越多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传播和应用增砖添瓦,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贡献智慧。  

282所高校、450万用户,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学生网络互动社区“易班”上注册。“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正在实施,一批网络思政课程上线。思政工作以创新的姿态抓住互联网阵地,走进网络原住民的内心。  

“今天,你读马克思了吗?”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青年读书会让师生从经典原著中找到了“解决现实问题和苦恼”的最优答案。  

“对于红军长征的艰难与不易,我过去从没有这么真切的感受,书本上的文字如今变得鲜活起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不出校门“重走”了长征路。  

分组讨论、查找史料、实地走访、制作视频……在对外经贸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45分钟的课堂,厚度大大拓展。学生坦言:“思政课不再是印象中的枯燥乏味,井冈山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  

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育系统锐意创新,在育人的过程中显现思想建设的实效。这种实效不仅仅在高校,也在中小学显现。  

在湖南宁乡,每一名走进校园的中小学生,都能在醒目的位置看到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和伟大历程,这样的“党史墙”共有5000多块,实现了全覆盖。该市还有600多位“中小学校党的教育教员”,可以为中小学生上党课。  

“中国梦”“我爱我的祖国”“永远跟党走”“长征胜利70周年”……一个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在全国各地各级各类学校中蓬勃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数以亿计的心灵中落地生根。  

各项工作的开展,关键靠过硬的队伍,靠党的组织建设。从2013年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党组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到2016年《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再到今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出台《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意见》,5年来,一系列措施加快推进了中小学校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补齐高校党建工作制度短板。此外,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加强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党建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吹响了党的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败建设的集结号。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更需要警戒线的保护。经中央批准,十八届中央第十二轮巡视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9所中管高校党委开展专项巡视。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在落实“三严三实”要求上,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全国教育系统高举旗帜,凝心聚力,严格要求,积极实践。教育部先后组建了64个巡视组,分8批次对49所直属高校和33家直属单位开展巡视,实现了巡视全覆盖、巡视监督无死角,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政治任务,兑现了部党组的政治承诺,为深入推进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良好育人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与坚强保障。  

做教育改革攻坚的战斗堡垒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基层党组织就是一个战斗堡垒。如今,无数面旗帜、无数个堡垒汇聚成一股力量,奋战在祖国各地教书育人的一线、科学研究的一线、文化传承的一线、社会服务的一线,为改革攻坚克难,为发展保驾护航。  

2016年,湖南省长沙市教育局推进“最严招生令”,采取“一刀切”的力度消除公办择校。重重阻力之下,党组织的作用更加突出,长沙市教育局党委先后制定出台11个文件,增加初中优质学位6500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在招生改革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民的名义,为人民谋福祉,让改革更有温度。”长沙市教育局党委有关负责人说。  

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为教育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个方向,也成为教育系统每一个基层党组织、每一名党员一言一行的基本准则。  

在江西南昌,市教育局党委联合各中小学校党组织开展教师党员志愿服务活动,进行无偿课后辅导服务。全市76.17%的在校生参与其中。  

在山东诸城,一支由尽美小学和周边学校21名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组成的“尽美党员先锋队”长年活跃,传承红色基因,开展“学先烈、亮身份、做模范、当表率”系列活动,全面提升育人水平和办学品位。  

在河北邢台,教育部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李强带领村民,将土路变成了水泥路,让农田里有了防渗管,让慰问款发放不再“好事难办”。  

数据显示,目前,在全国公办中小学中,已建立党组织的占总数的94.9%,比2010年提高了12%。全国公办中小学在岗教职工有党员347.5万名,占教职工总数的31.1%,比2010年增加了7.9万名。2016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显示,全国有学生党员187万名。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下,他们用自己的学识、自己的心血,努力兑现着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的承诺。  

其中,涌现出一大批先进的群体和个人。  

在保定学院,百余名毕业生坚持17年扎根祖国西部开展支教工作,如大漠胡杨、高原雪莲,让激情与梦想在艰苦的环境中迸发与绽放,用自己的青春与才智在祖国西部谱写一曲动人的青春壮歌。  

在河北农业大学,“农民教授”李保国,把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奔小康作为毕生追求,三十五年如一日,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  

在吉林大学,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在党和国家的关心下,在楷模榜样的引领下,在全国教育战线的共同努力下,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带着深深的红色底蕴、带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怀着对党和国家的无限热爱和忠诚,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奔赴社会主义建设的岗位,奔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主战场,奔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年10月09日01版)  

中国教育的战略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成就述评·优先发展篇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谈到人民期盼时首先提到了教育。  

2015年3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时指出:“中国一直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经济崛起已成为现实,开始由“富”起来向“强”起来迈进。  

抓住历史赋予的光荣与梦想,5年来,教育以“优先发展”的姿态前进,为开创一个伟大的时代贡献力量。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不动摇

2013年9月25日,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去了温暖人心的视频贺词:“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面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成为新时期教育优先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  

仅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年8月底,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38次中央深改小组会议,便审议了十几个涉及教育改革的文件和方案。其中,2017年5月23日,第三十五次会议一次就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汇报》等含金量极高的政策文件,直指改革发展的关键,发力精准、影响深远。  

“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一席话的背后,是将优先发展教育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大战略地位的使命担当。  

9月28日,教育部举行从数据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有关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的数据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部署一系列重大教育改革、重大政策措施和重大工程项目,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5年保持在4%以上,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进展,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前,独立第三方对中国教育进行的评估显示,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学生总数为1.4亿,普及率超过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两项指标均高于世界中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数据最有说服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扩大教育规模,保障公民享有更多受教育机会。截至2016年底,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教育规模,有51.2万所学校,2.65亿名在校生;小学净入学率为99.9%,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4%,已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毛入学率达到87.5%,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2.7%,接近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优先发展教育的道路,有其独特的自信和坚守。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5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走进校园,走近教师、学生。在北京大学、中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昌大学,总书记走进校园,与教师、青年学生畅谈家国情怀、理想人生。2013年教师节,正在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的习近平总书记,关山万重,仍不忘向全国1400万教师致信慰问。  

2016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市八一学校时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强化责任意识,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从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高度出发,在对我国教育事业历史方位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一系列重大纲领性文件的出台,推动着波澜壮阔的教育改革实践,成功将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和实践提升到了一个新境界。  

坚持增加教育投入的决心不动摇

教育优先发展的前瞻性特征,决定了其内涵必然随着社会的前进和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发展。但无论如何,投入都是衡量教育优先发展的一大重要指标。  

近年来,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增收困难。但党中央、国务院稳定增加教育投入的决心从来没有动摇过!  

教育优先,投入先行。作为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对教育的投入日益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教育事业是否优先发展的重要标尺。  

位于教育部北楼五层的“4%办公室”,经历了推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占比4%这一国家目标从愿景变为现实的那段历程。  

当4%从教育优先发展的“里程碑”转变为教育优先发展的“新常态”时,从国家财政投入层面,优先发展的决策意识也开启了新的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2016年,经中央深改小组第31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的通知》和经国务院第15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一个不低于、两个只增不减”要求: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般不低于4%,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  

以保障教育投入为起点和标志,一个横跨东中西部、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教育优先发展政策体系正逐步完善——  

2013年的最后一天,《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正式出台,这项被称为“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史上中央财政投资最大的单项工程”开始实施,2014年到2018年,规划新建、改扩建校舍约2.2亿平方米,购置教育仪器设备约1066亿元。  

2015年4月,中央深改小组第11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此后,各省(区、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方案陆续出台,为推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按下快进键。  

2016年7月,《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推进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再次作出部署。当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免除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推进扶贫攻坚。  

为支持我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央财政于2016年秋季下达2016年相关教育专项转移支付资金927亿元。2017年,中央财政下达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预算1170亿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力度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资助规模不断扩大,资助学生累计4.25亿人次,年均增幅2.05%;资助总金额累计近7000亿元,年均增幅10.66%。  

另有统计数据显示,从2011年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至今,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资金1591亿元,为699个国家连片特困地区3600多万名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  

“我们最好的地块不是搞开发,而是用来建学校、办教育;紧缺的编制也主要向招考教师倾斜,近五六年每年招考补充教师100多名。”虽然由4个分属不同县区的偏远乡镇合并组建而成,虽然这个“四不管”地带的经济、教育基础曾经“一穷二白”,但如今,在党和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政策推动下,山东潍坊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短短三四年间便引入10多亿元资金新建学校,让峡山区教管中心主任张少军底气十足。  

回应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以及科技革命、全球竞争带来的挑战,教育在中国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先领域,步入优先规划、优先投资、优先保障和优先发展的新时代。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与贵州国培计划培训班学员交流时强调,教育短板在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老少边穷岛地区,尤其要加大扶持力度。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延安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考察时指出,教育很重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要脱贫致富,从根儿上还是要把教育抓好。  

5年来,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地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为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一系列教育政策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显著实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强民众获得感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育必须优先发展。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贫困地区,我们必须补上这个短板。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关头作出的重要论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让6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走出贫困,是重点也是难点。“教育扶贫”因其通过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掌握知识、改变命运、造福家庭,而成为最有效、最直接的精准扶贫。  

教育事业纷繁庞杂,教育优先发展,布局何其关键!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而在此之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教育的表述从2013年的“继续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经历了“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到2017年的“办好公平优质教育”“我们要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使更多孩子成就梦想、更多家庭实现希望”,“优先发展”的目标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让更多百姓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增强教育改革发展获得感,努力营造良好教育生态,成为新的历史阶段教育优先发展的鲜明特征。  

一项项教育惠民政策纷至沓来:  

中央财政投入资金1100多亿元,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和中小学校舍安全状况;累计安排资金43亿元,对在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实施城乡统一“两免一补”标准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钱随人走”惠及近1300万农民工随迁子女……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各级政府纷纷跟进:贵州省2016年全省教育经费总投入1035.02亿元,比上年增长11.45%;江西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经费投入……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间,各地教育生态焕然一新,“教育书记”“教育市长”纷纷涌现,教育“一把手工程”遍及全国。教育成了政府优先发展的“政绩工程”,更成了老百姓的“幸福工程”。  

201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宣告:“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迈向新的时代征程,伴随着教育优先发展的脚步,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有更多人的命运被改变,去拥抱更加光明灿烂的明天。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年10月10日01版)  

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成就述评·立德树人篇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年来,教育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崇德修身,以德化人

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新的时代高度,凝聚推动发展的新动力,才能始终引领筑梦脚步坚定前行。  

“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立德树人,是夯实伟大复兴的强国之基。  

循着5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处处能感受到他对教育的深情——和孩子们一起过“六一”,和大学生们一起迎“五四”,和老师们一起庆“教师节”,无论走到哪里,习近平总书记讲得最多的是中国梦,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大学,听学生朗诵《沁园春·长沙》,与哲学家汤一介促膝长谈,座谈时指出,青年学子“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儿童节,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习近平总书记对学生说:“只要从小就沿着正确道路走,学到一点,就实践一点,努力做最好的我、在自己最好的方面,人生就会迎来一路阳光。”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就要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2017年初,中办和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延续民族文化血脉的重任落到了每个教育者、每个孩子的肩头。  

一本教科书,从文章到插图,都是几代人心头的记忆。  

2017年9月1日,小学一年级和初一新生走入新校园时发现,今年的“新书”格外“新”,他们迎来了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新教材。而“部编本”教材的一大亮点就是注重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语文教材所选古诗文数量有所增加、体裁多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教育系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依法治教、依规治校的实践中,修订《中小学生守则》,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教师行为规范》和《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推进大学章程建设,强化规章制度实施力度,在学校日常管理中彰显、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7年,临近第33个教师节,教育部又送给全国教师一份“大礼”——《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小学德育工作从此有了基本遵循和“指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正呈现出强大的活力。  

5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最多的,是青年学生群体;将青春梦融入到中国梦,则是他对莘莘学子的殷切期待。  

在写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的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在给留德学生的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鼓励海外学子“在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实现自身价值,努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华彩篇章”。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习近平总书记说。  

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越来越多的地方和高校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大学章程和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基础越来越牢固;网络阵地建设正在快速推进;在全国现有的近7万名思政课教师和13万名辅导员中,中青年教师已成为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力量。  

美心灵,强体魄,全面育人

德智体美劳协调全面发展,一个曾经耳熟能详的口号,如今被重新磨亮。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3000多字里,有多处提到“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  

“东坡饮酒、秦观夜话;稼轩论剑、清照煮茶。”今年初,一档有诗意、有温度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格外火爆,让中国人在感受辞藻之美、心境之美的同时,再一次深深触摸到了自己身上中华文化的精神血脉。  

诗心千古,诗情长存。如今,这颗诗心穿越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在校园和学生心里落土扎根。侧耳倾听,在四川省巴蜀小学,诵诗声不绝于耳。在广东越秀区黄花小学,开学典礼换成了《中国诗词大会》现场版,大玩“飞花令”和诗词文学常识抢答……  

诗心诗情背后,是中华民族对美的孜孜以求、上下求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2016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办法》,分别从学生、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三个维度,对学校艺术教育的质量进行立体评价。目前,已在全国31个省份确定了102个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开展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工作。  

今天,美育的价值不仅逐步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认同,而且越来越受重视。重庆市铜梁区以农业为主,年人均财政收入仅为5500元。这两年,铜梁区委、区政府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投入150万元艺术专项经费,用于改善学校艺术教育的教学场地、设施设备、功能室建设。  

“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  

2017年7月5日,德国柏林奥林匹亚体育场的看台上,习近平总书记面带微笑注视着绿茵场上的中德两国青少年足球选手们。3年前的3月29日,也是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观看了陕西省志丹县少年足球队同德国沃尔夫斯堡足球俱乐部少年队的比赛。“我看好你们,看好你们这一代。”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让少年们心潮澎湃。  

今年,教育部已分三批认定了2.02万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如今,在中国,20所中小学中就有一所是校园足球特色校。这些学校每周至少有一节足球课,每名学生都学会了踢足球。一只小小的足球,撬动了整个中国的学校体育改革。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人民健康是基础性指标。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2016年8月,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  

青少年健康是今天人民健康的“基数”,是明天人民健康的“基础”。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基础做起,这是一项战略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体育工作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明确要求,深刻阐述了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定位、方针、目标、思路、举措。  

全面育人,体育被习近平总书记寄予厚望——  

“体育强中国强,推动我国体育事业不断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分类指导,从娃娃抓起,扎扎实实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持之以恒开展群众体育,不断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  

这几年,随着一项项政策的密集出台,“体育”成了一个社会热词。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学校体育工作的目标、思路和任务,系统指出了落实学校体育国家战略的政策要求、制度规范和工作机制。  

中国学校体育从理念到实践正在悄然发生一场变革,受益的是亿万孩子和他们的家庭。  

标准在变。当前,评价一所学校是否足够好,校园中的体育场地乃至场馆一定是诸多硬件标准中不可或缺的选项。  

数据在变。教育部从1985年开始,每5年发布一次学生体质调研数据。2014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在持续20多年下滑的情况下,近年来出现了积极的变化,大部分指标止跌回升,个别指标甚至出现了连续上升的势头。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曾经对无数中国人来说,这是最真实的生活,也是最本初的教育。“扛200斤麦子走10里山路不换肩”,曾经在陕西省延安市梁家河村度过了7年插队生活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以亲身经历指出劳动实践是宝贵的人生财富,是成长和进步的起始,引导青少年“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通过劳动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磨炼意志、锻炼自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也提出,要“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高校学生支教、送知识下乡、志愿行动等活动,都展现了学生的风貌和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情怀。许多学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中树立了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全国各中小学要开展研学旅行。这意味着,将有1亿多的中小学生,今后在火热的实践路途上磨砺自己。经风雨、见世面、受磨炼,必将造就一批批未来国家栋梁。  

创新为要,责任为先

“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未来。”在《致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启动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如此写道。  

时移世易。但21世纪的竞争,不变的依旧是人才竞争。面向未来的人才要用责任意识去砥砺民族复兴的重托,用创新精神去推动民族奋进的巨轮。  

在今天中国上百座城市的街头,一种耀眼的“小黄车”常常会映入眼帘,你只需根据车后的编号,用微信获取密码后就能开锁,骑行1次1元。  

遍布街头的共享单车,解决了困扰大城市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共享单车出现以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习惯,也悄然改变了自行车制造业的生存状态。  

但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小黄车”的创始团队正是2016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的季军。从小径变成大路,照亮前路的,是这群90后澎湃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如今,这条路不再寂寞。一些名校毕业生放着国企、BAT[百度公司(Baidu)、阿里巴巴集团(Alibaba)、腾讯公司(Tencent)三大互联网公司首字母的缩写]不去,从一碗米粉、一个肉夹馍开始创业……  

2016年12月7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为90后大学生点赞:“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现在高校学生大多是95后,再过两年,新世纪出生的青少年也将走进高校校园。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对当代高校学生,党和人民充分信任、寄予厚望。”  

这群“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出生在国家经济起飞、社会重视教育的年代,成长中又赶上了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也是中国从“追赶”西方到“平视”西方的时代。他们令人羡慕,又被“寄予厚望”。更高的素质、更强的自信、更多元的人生追求,也有更宽广的国际视野,也应该具有更理性平和、多元包容的大国心态。  

少年强则国强,他们享受着赞美,也肩负国家民族的重托。创新精神成了这一代青年人身上最鲜明的特征。  

距离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目标,只有最后3年。“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要从39%提高到60%以上。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2015年被称为中国创客教育元年。李克强总理在给清华大学创客的回信中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核心在于激发人的创造力,尤其是在于激发青年的创造力。”  

如何培养更多的创新者和创业者,是“双创”教育的核心命题。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从2015年起,将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瞄准9项改革任务,推出30余条具体举措。  

有了改革“路线图”,各地各高校精准发力,综合施策。据统计,全国82%的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68%的高校建立了创新创业场地,613万人次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教育部举办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1800余所高校20万名大学生参赛。  

创新创业教育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育人。如今,只要你稍稍留心就会发现,小学课本随处可见教材编写者的精心“留白”,教师被要求“多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改革,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每一个环节都“动起来”。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今天的中国正处于爬坡过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冲突和矛盾重重,人类面临种种挑战,教育要为未来可持续发展承担责任。立德树人的伟大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年10月11日01版)  

中国教育的深水突围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成就述评·深化改革篇  

2012年11月15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用10个“更”诠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10个“更”中,“教育”居首,引人注目。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总部署、总动员,吹响了改革的号角。  

教育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实现人民对更好教育的期盼,除了深化改革,别无他途。5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从上到下,教育战线焕发出改革的激情、激荡起蓬勃的动力,推动中国教育事业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夯基垒台,架起“四梁八柱”

唯改革者强,唯创新者进。  

这5年,党中央总揽国家发展的时和势,作出全局性的谋划部署,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如同一枚枚棋子,有力地落在改革发展的大局上。  

改革由问题倒逼产生,又在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教育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自1985年教育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用改革的方法解决了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然而,旧问题解决,新问题又会产生,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  

当前教育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过去30多年的改革,很多容易改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留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甚至是牵动全局的敏感问题和重大问题,例如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管办评分离等。  

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全面”“综合”“统筹”“全方位”是高频词。改革的总体布局被形象地比喻为“四梁八柱”,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一深刻的思想也贯穿到教育领域的改革中。  

教育领域立柱架梁,究竟要立哪些“柱”、架什么“梁”?  

“要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经费投入体制、考试招生及就业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人事薪酬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对深化教育改革指出了明确方向。  

巨轮扬帆远航,方向至为关键。  

事实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有了非常明确的重点和突破口:  

围绕考试招生、课程内容、创新人才培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等内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围绕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等方面,推进办学体制改革;  

围绕完善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机制、落实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改革教育监测评价机制、推进教育督导体制改革、完善高校治理结构等方面,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围绕教师管理制度、完善投入保障机制、改进教育信息化推进策略等方面,推进保障机制改革。  

改革,改到深处是利益。人才培养、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每一项改革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全面深化改革绝非局部领域的“小修小补”,而是要敢涉险滩、敢动真格,啃下一个个“硬骨头”。  

紧盯育人,改革步步动“心”

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历来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局、把握关键、立意深远,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这成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一条清晰主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  

随后,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进行全面规划。今年9月,《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发布,为中小学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从六大途径细化中小学德育工作,把德育落实、落小。  

大学生思政工作在这5年也开创了新局面。2016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思政课教师徐川“火”了,他那篇名为《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文章在网络上一再传播,坚定的理想信念、轻松幽默的语言,300多个公众号的转载,让徐川以一种亲切可感的形象刷新了公众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如何让高校思政课越来越“可心”?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后,思政课质量提升、大学思政工作改革迈出更加坚定的步伐。  

同样关涉培养什么样的人还有一个重要议题——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没有教育质量的提高,高素质人才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毫无疑问,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要务,也一次次成为每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教育关键词。  

围绕着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要义,标志性工程频频推出:  

——实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完成修订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出台230个中职、410个高职专业教学标准,研制90多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实施系列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创新工程、医学、农林、法学等领域人才培养机制,已覆盖600余所高校,数十万学生受益;  

——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已有350所高校、120家科研院所参与,覆盖所有省份,每年惠及16万名学生;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基本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切实加强;  

——我国成为本科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协议会员;我国高校近600个学科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世界排名前百分之一,50多个学科进入前千分之一;  

……  

培养人才,离不开选拔人才的古老命题。考试招生制度是人才培养的枢纽,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深刻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就是在这5年里全面启动:  

——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充分体现了“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材、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精神,从招生计划分配、考试内容和形式等五大方面,明确改革主要举措;  

——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等关键配套文件相继出台;  

——2017年被称为“新高考元年”,上海市、浙江省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启动后的首批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两地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全国高考改革风向标;  

……  

这5年,教育改革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创新教育供给方式和育人为本上蓄足了改革动力,在人才培养改革上释放出巨大的改革红利。  

资源配置,彰显教育公平

一个家庭,口袋里的钱该花在哪儿,用在谁身上,都有自家的规矩。  

一个国家,财力、人力、物力、技术、信息等资源流向哪里,往往代表这个国家的发展思路和方向。  

纵观这5年的教育改革发展,在教育资源配置上,保障教育公平成为最重要的价值取向。  

2015年11月,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通过“三个统一、两个巩固”,首次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2016年5月2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用十大改革举措来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加快缩小县域内城乡教育差距。  

统计显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覆盖了全国2600多个县近22万所义务教育学校,被誉为“我国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史上中央财政投资最大的单项工程”。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五个一批”工程,其中就有“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教育部等六部门出台《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成为国家首个教育脱贫的五年规划。  

入学机会亦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保障人民群众的入学机会公平,是推进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尤其是把保障入学机会公平的阳光普照到贫困地区、弱势群体。  

这组数据很振奋人心:过去5年,我国累计资助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职教育和高等教育学生(幼儿)达4.25亿人次,资助总金额近7000亿元,基本实现了“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  

教育部对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频出含金量高的改革动作,重点监测的24个大城市数据显示,义务教育基本实现免试就近入学、划片规范入学和阳光监督入学。  

实施国家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高考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到5个百分点以内;实施国家农村和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2012年以来累计招生27.4万人,更多的农村孩子有了上重点大学的机会。  

一些特殊群体的利益需求成为资源配置关注的重点: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保障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在公办学校就读的随迁子女比例稳定在80%左右,30个省(区、市)实现了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  

教育资源的配置更意味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从“985”“211”到“双一流”,高校建设不再固化身份。2017年,三部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更明确了资源分配的指向,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突出建设的质量效益、社会贡献度和国际影响力。  

能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考验各级政府的智慧,资源走向哪里,代表政府的执政思路,想让资源走向哪里,代表政府的引领能力。5年里,教育改革发展在合理配置资源方面守住了底线、补齐了短板、提升了水平,进而让各项标志性工程逐一稳稳落地。  

创新制度,激发澎湃动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我国举办着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究其根本,在于教育治理理念、治理体系、治理方式、治理能力滞后,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在一些方面,政府“越位”“缺位”,制约了学校办学的积极性、社会参与的积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领域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从“越位点”退出,主动放掉该放的权:  

——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使省级政府有更大的教育统筹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这代表教育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后的一个战略设计,是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思路;  

——政府向学校放权,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审批和干预,教育“放管服”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深化“放管服”改革,累计取消15项部本级教育行政审批,取消所有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取消两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取消11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的教育行政许可事项。  

从“越位点”退出,还要把“缺位点”补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加强督导体系建设,全面强化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大功能。比如,第四轮学科评估推出了“绑定参评”等多项创新举措,杜绝了“拼材料”“数头衔”,真正实现以评促建,把关注点引向学科质量和水平提升。  

找准突破口,以制度创新促根本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尊重基层、尊重首创”的精神再次凸显。教育部负责人强调,“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就要扑下身子把一线情况摸上来,把施工现场放到一线去,找准制约改革的‘卡脖子’关节点”。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出台《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为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明确了路线图和任务书,同时也为先期探索的学校吃了“定心丸”。  

2016年5月,常熟理工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揭牌。这已是常熟理工学院正式挂牌成立的第5个行业学院。在有的高校还在纠结身份问题的时候,已经有一批像常熟理工学院一样成熟转型的高校。  

而一切制度的创新,都要沿着法的轨迹前行。  

依法治教,是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改革创新要和于法有据相结合。  

《民办教育促进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一揽子法律的修订完成,代表着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步伐加快。同时,这5年里,完善以章程为统领的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全国普通本科高校章程制定核准工作基本完成。  

特别是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经过“三审”通过,实施分类管理是此次修法的核心,触及到了民办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矛盾。从取得合理回报到民办教育分类管理,理顺了民办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顶层设计问题,将“营利”这一昔日敏感字眼置于阳光之下。  

改革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这5年,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大局大势,以大手笔大方略谋划全面深化改革。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迸发出澎湃动力,实现了跨越发展。9月28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晒出5年“教育成绩单”:中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国的教育,也必将一如既往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奋进,引领中华文明、推动中国航船驶向更远的彼岸。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年10月12日01版)  

上一条:学习资料选编(220)
下一条:学习资料选编(218)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06-2015 Lan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兰州市薇乐大道4号(和平校区) 兰州市城关区段家滩496号(段家滩校区)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