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首页  部门概况  理论视点  学习资料  思政工作  兰财校报  媒体兰财  普法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学习资料>>正文
学习资料选编(197)
2016-09-26 16:58  

学 习 资 料 选 编(197)  

兰州财经大学党委宣传部编印    2016年9月25日    

【编者按】在第三十二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9日上午来到北京市八一学校,看望慰问师生,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习近平强调,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必须把握好定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现将相关文章予以转载,供学习参考。

本期目录    

办好基础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    

以“四有”教师为目标做好学生“引路人”    

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基础教育要牢牢把握好定位    

办好基础教育要全社会努力    

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    

 

 

办好基础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    

——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的重要讲话    

“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第32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寄望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基础教育无疑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教师队伍逐步壮大,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面临新的形势与挑战:从外部环境看,国际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刻不容缓;从教育内部生态看,人才需求的变化推动高考改革,倒逼基础教育变革,人民群众对均衡、优质的基础教育需求日益强烈。    

站在历史的关键节点,只有迎难而上,方能办好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伟大事业,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其中,培养理想远大、信仰坚定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教书育人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的涵育与弘扬。当前,在基础教育阶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适应青少年自身年龄和认知特点,循循善诱、春风化雨,同时还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生活情景和校园氛围,使之成为师生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达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教育效果。    

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要遵循青少年成长特点和规律,扎实做好基础的文章。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只有真正遵循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教育规律,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心灵表达,让课堂变成学生的天堂,方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基础教育是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阶段,要树立强烈的人才观,鼓励学校办出特色、教师教出风格。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要转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旧观念,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行为习惯、健康个性的培养和创造潜能的开发;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勇于革新,完善新的教育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也要为教师的创新教育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办好基础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学校要担负主体责任,更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经费投入体制、考试招生及就业制度等方面的锐意改革,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优质教育,让人力资源强国梦想早日实现。    

来源:《光明日报》(2016年09月11日01版)    

以“四有”教师为目标做好学生“引路人”     

——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的重要讲话    

第32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今天,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影响其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因素。站在中国教育“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节点,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伴随着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更高要求,学生的“引路人”必须是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而教师队伍的高素质专业化,正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可以说,“四有”是基础,“引路人”是目标。    

做好学生“引路人”,理想信念是根本。在这个价值取向多元的年代,一个有坚定理想信念的老师才能引导学生面对各种诱惑系好“人生的扣子”。当前,在教师队伍当中还存在着“姓马容易信马难”的现象,把道听途说或先入为主的偏见在课堂上传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主动学习、深入研究、自觉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做到真学真懂真信,要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将其创造性地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使学生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入行。前不久,一档《开卷有理——马克思靠谱》的节目,利用媒体融合的创造性传播,用90后的语言还原了一个多姿多彩的马克思,让理论亲切可感,就是很好的做法。    

做好学生“引路人”,道德情操是前提。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论语》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教师对学生不仅是言传,更是身教,只有以德立身、以身作则,学生方能以师为镜。    

做好学生“引路人”,扎实学识是基础。陶行知先生曾说:“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信息化条件下,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长流水”。广大教师要积极面对挑战,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既努力提升自身学识能力,又要学会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之中创造性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时刻保有理论、知识、技能的源头活水。    

做好学生“引路人”,仁爱之心是关键。教育是“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无论是殷雪梅、张丽莉在车轮前的奋身一扑,还是徐本禹、石兰松对大山里孩子的郑重承诺,都源自于根植其内心深处的浓浓仁爱。做时代的好老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用宽广的胸怀去尊重、包容、欣赏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共同成长。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以“四有”教师为目标,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引路人”队伍,必将源源不断地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劲动力。    

来源:《光明日报》(2016年09月12日01版)    

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的重要讲话    

“努力做一个心灵纯洁、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人,努力做一个有文化修养、有人文关怀、有责任担当的人”,第32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市八一学校时寄望全国中小学生。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中小学生是青少年的主体,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而一个可靠、合格的接班人,必须修身立德、志存高远,勤学上进、追求卓越,强健体魄、健康身心,锤炼意志、砥砺坚韧。    

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自觉加强道德养成是基础,从小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关键。中小学生身心发育、认知发展有其特点和规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心灵里生根发芽,离不开日常生活的涵育滋养,不妨从“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起步,向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美好事物学习,从自己身边小事做起,以点滴积累养成好的思想和习惯。在这过程中还要能听得进意见、受得住批评,在知错就改、越改越好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要不断提升求知境界,乐于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元,对人的整体素质、学习能力的要求也更高。中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代,既要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学会从书本中汲取理论知识,也要善于以社会为师,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从实践中增长见识才干。    

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要把身心健康牢牢抓在手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校园里的“小胖墩”“小眼镜”日益增加。有调查显示,少年儿童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比例偏低已成为其体质健康发展的重要隐患。而没有健康的身心,改造自然、贡献社会的能力会受到极大限制,所以中小学生要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走进社会,投身于各项劳动和体育锻炼中,摒弃骄娇二气,通过多种方式怡情养性、健康体魄。    

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还要自觉培养不畏艰难、顽强奋进的意志品质。生活不是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荆棘坎坷。坚强的意志品质可以助你攻坚克难,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的胜利,靠的就是顽强拼搏。中小学生要敢于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善于从一次次失败或失意中总结经验教训,养成健康、乐观、向上的品格。    

“点点滴滴播撒阳光,经年累月铸就美好。”中小学生的成长犹如小树抽芽,需要阳光雨露,更需要科学灌溉。家庭、学校、社会要用适合的方法引导、教育中小学生,努力把他们培育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来源:《光明日报》(2016年09月13日01版)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 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考察北京市八一学校重要讲话精神    

在第32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母校北京市八一学校,看望慰问师生,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在与师生代表座谈时,习近平强调,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必须把握好定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关键。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教育事业才能健康顺利发展;如果教育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相脱节,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是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片面发展的人,将会给社会带来消极的影响。近些年来,教育发展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社会竞争和人才竞争的不断加剧,一小部分人对教育培养目标的理解,过于偏向个人的片面发展,把提升个体的人力资本价值视为终极目的,把参与市场和社会资源分配视为个体发展的目标,“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常常被忽视。作为教育工作者,当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到,党的教育方针是关于教育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的根本遵循,是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是教育事业的灵魂,任何时候都不能虚置,更不能丢。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是与党和人民同心同行的人,是理想远大、信仰坚定、乐于奉献的人,是遵纪守法、品行高尚的人,而不仅仅是高智商的“成功人士”。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新时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是教育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所在,是“十三五”时期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应该看到,在社会转型期,在改革攻坚阶段和发展关键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元化、社会组织形式不断演化和收入分配的多层多样化等,不可避免地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出纷繁状态。再加上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因素对精神生活的渗透,凡此种种,使得不少人出现了某种思想混乱,在一些原则问题上甚至都可能出现一些不必要的争论。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内在关联不可分割,也不可偏废。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涵。当前,素质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发展不平衡,在一些地方实施得并不理想,“教育工厂”之类落后的教育理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距人民满意的教育还有不小的距离,无论是教育教学模式还是评价标准,都亟待深化改革。推动素质教育,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和社会舆论合力支持,只靠单一的力量很难奏效,这在一些地方是有过教训的。广大教师是关键,他们是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实施素质教育,引领学生全面发展最终要靠他们。    

教育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做出更大的贡献,就要把党的教育方针落实落细,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肩头的责任。要超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历史跨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这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莫大激励和期许!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6年09月11日01版)    

基础教育要牢牢把握好定位    

——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考察北京市八一学校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市八一学校时强调,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必须把握好定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这精辟指出了基础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的特殊作用、独特功能,为新形势下办好基础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想保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刻领会这一论述,真正把教育优先发展、办好基础教育落到实处,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强基石。    

基础教育强,则国家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民族复兴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中小学。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其国库之殷实、城堡之坚固、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取决于其公民所受的教育如何。公民的文明素养、远见卓识和高贵品格,才是真正的力量所在。一个国家的基础教育怎么样,就基本决定了其精神风貌、文明水准乃至国家实力。基础教育决定国民的基本素养,国民的素养决定国家的实力。我们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首先要把基础教育放在教育事业发展的优先位置。    

办好基础教育,首先要把握好定位,扎实做好“基础”这一大文章。中小学是一个人打底子的阶段。“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底子打好了,一个人的未来才有无限发展的可能。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要为孩子打好身体的底子。有强健的体魄,才有旺盛的生命力;生命力旺盛,才会有无穷的创造。不重视体育的校长是不合格的,体育应该置于学校教育的核心位置。一位好校长、好老师的教育学手册的第一页第一行应该写着:学生身体健康成长是学校教育的天职。“野蛮其体魄,高贵其精神”,我们同时要为孩子打好道德、精神的底子,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中小学是一个人习惯养成、道德涵养、精神发育、心灵成长的关键时期。美国诗人惠特曼写道:“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成了他的一部分。”我们给予孩子什么样的道德、精神上“最初的东西”,长大后他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我们还要为孩子打好知识、能力的底子。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科技日新月异,知识不断更新,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时代交给我们的紧迫课题。    

办好基础教育,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鼓励学校办出特色,鼓励教师教出风格。素质教育的灵魂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人自由地发展。素质教育从本质上看是一种着眼于发展、着力于打基础的教育,要为每一个学生未来的发展负责,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审美素质在内。可以说素质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基础教育,是基础教育返璞归真、重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基础教育的一种表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的基础教育制度改革,强调了“基础”,尊重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重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要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能够满足党、国家、人民、时代需要的人才,以适应中华民族“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关系到每一个孩子的身心成长,我们不能没有虔敬之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教育包括基础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改革,让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广大中小学校长、教师要自觉肩负时代使命和职责,争做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引路人;全社会要发挥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家庭、社会、学校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全力把基础教育越办越好,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明天。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6年09月12日01版)    

办好基础教育要全社会努力    

——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考察北京市八一学校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市八一学校时强调,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必须把握好定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基础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承担起各自的职责与使命。    

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各级政府要强化责任意识。首先是认识要到位。各级政府对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的认识要到位,对基础教育所具有的基础性、先导性的认识要到位。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如果没有这样的思想认识,办好基础教育就失去了基本前提和基础。其次是行动要到位。基础教育是以地方为主负责实施,要真正将认识转化为行动。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基础教育事业发展要纳入规划,基础教育经费投入要优先保障,基础教育资源需求要努力满足,这是政府强化责任意识的最重要、最直接体现。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要进一步加强对基础教育支持力度,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切实促进公平,进而提升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    

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学校要担负主体责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也是学校需要认真思考和面对的一件大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行动,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义。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尊重规律就是对教育常识的坚守,是对常识所蕴含的精神、规律和价值观的认同与守望。针对当前基础教育领域所存在的各种违背规律的教育现象和教育教学改革行为,大力提倡“让教育成为教育”“让基础教育回归基础”显得尤为重要。每一位基础教育工作者都要扪心自问,在学生管理、教育教学上是否真正为学生着想,是否真正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的规律。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要遵循青少年成长特点和规律,扎实做好基础的文章。    

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家庭、社会要与学校形成合力。办好基础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事业,培养好中小学生也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家庭和社会各相关单位也要恪尽职守,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同时要与学校加强协作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从现实看,如果学校与家庭、社会不能形成合力,一些基础教育改革举措的落实就会变得非常困难,学校倡导“减负”而家长忙于“增负”,学校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而学生却苦于找不到实践场所,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当然,要真正形成教育合力,只是观念转变还不够,需要一系列制度变革和方法手段的创新。    

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是一幅美好的教育蓝图,各级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是这幅美好蓝图的描绘者,都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各自的职责与使命,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6年09月13日01版)    

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    

——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考察北京市八一学校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市八一学校时强调,我们的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好经验要坚持,不足的要补齐。这一深刻论断,为我们理解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智慧,对推进教育改革提出了更加明确和有针对性的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刻领会这一论断的丰富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切实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努力培养党、国家、人民、时代需要的人才。    

“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这一对教育改革的基本定位告诉我们,教育改革要对我们民族的文化价值和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念,要立足中国的传统和国情审视中国教育的现状和未来,还要有能力整合和包容外来的优秀文化。    

“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教育改革的文化自信同样是建立在丰厚的文化积淀上。这种文化自信启发我们,在中国办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必须有中国特色,同时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办教育更是如此,教育改革必须同我们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中国有着悠久的教育文明史,有着丰富的教育理论与经验,重视品德养成,重视智力培育,重视身心发展,注重全面发展教育。这是我们教育改革在文化上所具有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推动教育改革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好经验要坚持”,我们要尊重自己的创造,坚持好的经验,既是改革中应有的定力,也是自信。这种自信,既背靠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又指向当代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国基础教育重视学生“双基”的培养、课程结构严谨、师生关系和谐等优点是一向被外界称道的经验。近年来,英国基础教育界向上海基础教育界真诚、虚心学习的行为在国内外引起不小的震动。在新形势下推进教育改革,就必须坚持好、发展好这些经验,同时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尤其是在面对外来文化、意识形态竞争和挑战的压力下,我们必须捍卫自己的文化,才不至于“迷路”。这就要求我们,在具有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开展教育改革,要古今并重,把挖掘历史智慧与把握当代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我们既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又不能妄自菲薄,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教育改革不可能成功,要改变教育领域中盲目崇外媚外的倾向,站准改革的立场,把稳改革的方向。    

“不足的要补齐”,教育改革要以问题为导向,这正是教育改革过程中要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坚持教育改革的文化自信并不是关起门来搞改革,并不是无视国际教育发展的优秀经验,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大胆借鉴外来的经验,正是有文化自信的表现。我们的文化向来是开放的,有着强大的兼容性、柔韧度和渗透力。教育改革亦当有这样的气魄,立足教育发展的阶段和特点,从实际出发,择善而从、兼容并蓄;尤其要进一步优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经费投入体制、考试招生及就业制度等,深化改革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人事薪酬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等,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等层面的改革,使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更多更好地培养党、国家、人民、时代需要的人才。    

“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今天,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碰撞,面对教育改革走入深水区的现状,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决定了其改革任务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征途中,“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好经验要坚持,不足的要补齐”,唯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改革方能不迷失方向,不走弯路,又不狭隘保守,以充满自信的姿态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优质教育服务,更好满足人民需求,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劲的教育动力。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6年09月14日01版)    

上一条:学习资料选编(198)
下一条:学习资料选编(196)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06-2015 Lan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兰州市薇乐大道4号(和平校区) 兰州市城关区段家滩496号(段家滩校区)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