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首页  部门概况  理论视点  学习资料  思政工作  兰财校报  媒体兰财  普法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学习资料>>正文
学习资料选编(194)
2016-07-18 09:03  

学 习 资 料 选 编(194)

兰州财经大学党委宣传部编印         2016年7月12日 

【编者按】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肯定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阐述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极端重要性,明确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根本要求和主要任务,深刻阐明了事关哲学社会科学性质、方向和前途的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现将相关文章予以转载,供学习参考。

本期目录  

加快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  

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青年学者应立足中国实践解决真问题  

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  

加快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  

教育部副部长、国家总督学 刘利民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肯定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阐述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极端重要性,明确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根本要求和主要任务,深刻阐明了事关哲学社会科学性质、方向和前途的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在讲话中,总书记还重点就如何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强调要“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队伍,“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  

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知识变革者和思想先导者,是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塔尖力量,其思想水平往往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和文明素养,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一个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匮乏的民族,是灵魂容易迷失的民族,难以屹立在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个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匮乏的国家,是精神比较脆弱的国家,不可能成为真正伟大之邦。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意义十分重大。  

高校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高地,学科齐全,人才荟萃,思想活跃,基础雄厚。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队伍约63万人,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的主力军。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和科学的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百花齐放、硕果累累,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呈现出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在5月17日的座谈会上,有10位专家学者发言,其中7位来自高校。  

当前,我国已经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正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设中国制造强国、“一带一路”建设等战略任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高校必须进一步把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队伍,加快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  

一、全面提供支持帮扶,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一批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  

总书记讲话强调,要“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中青年教师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青年教师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活力、最富有梦想、最富有创造力,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生力量。但从制度环境看,一些高校存在论资排辈的情况,重人才引进、轻培养使用的现象还比较普遍,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等不够完善。各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  

要不断提高哲学社会科学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加大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力度,确保哲学社会科学新教师走上大学讲台前具备合格的教育教学能力。深入实施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高校辅导员培训项目等,注重向哲学社会科学青年教师倾斜。应该健全基层教学组织,完善教研制度、传帮带团队协作机制和青年教师职业导师制,充分发挥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应该重视开展教师培训、教学研究、教学咨询等,帮助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在内的青年教师提升专业发展能力。  

要努力优化哲学社会科学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健全体制机制,主动吸纳青年教师参与重要学术活动、重大项目研究等,注重选派哲学社会科学青年教师参加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鼓励哲学社会科学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实践中大胆探索、发挥所长,对于成就特别突出的予以破格任用。深化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适当向青年教师倾斜,逐步提高青年教师的收入水平。采取有效措施帮助青年教师解决住房、子女入托入学等困难,让青年教师安居乐业,潜心教学科研。  

二、加大重大项目支撑力度,发现集聚、培养造就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一批思想家、理论家和学科带头人  

总书记讲话强调,要“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当前,我国正经历着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为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高层次人才不断涌现,集聚了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思想、理论大家,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与总书记的期望、与新时期的要求相比,还有着一定的差距。各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大重大项目支持力度,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  

要加大一流学科建设项目支持力度。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遵循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以中青年和创新团队为重点,造就中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团队,增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引进一些活跃在国际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学科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聚集世界优秀人才。  

要加大重大人才工程项目支持力度。着力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大力引进培养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领军人才、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对国家急需紧缺的哲学社会科学特殊人才,开辟专门渠道,实行特殊政策,实现精准引进。完善重大人才工程项目配套政策,加大经费支持力度,解决好任职、社会保障等问题,创设良好教学科研环境。  

要加大高端智库项目支持力度。以2011协同创新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为抓手,集聚一批立场坚定、理论深厚、视野开阔、熟悉情况、掌握政策、联系实际的哲学社会科学专家,造就一批仰望浩瀚星空、远眺世界风景、扎根中国大地的高端智库人才。积极创造条件,选拔推荐优秀智库学者到国际组织任职,到实务部门挂职,参与政策研究、规则制定、危机处理等,推动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增长才干,发挥作用。引导智库学者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既为国家发展提供思想支持、决策参考,又对外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让他们既成为学养深厚的思想家,也成为敢战善为的实战家。  

三、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激发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队伍创新创造的生机活力  

总书记讲话强调,“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既能把握正确方向又能激发科研活力的体制机制”。高校是创新的策源地,但一些管理制度和办法已不适应新的形势。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正在加快高等教育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力争为高校松绑减负、简除烦苛,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各高校也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人才成长松绑,让各方面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得以迸发,使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展其所长。  

要大力加强师德建设。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制定出台实施细则,把师德教育贯穿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全过程。加强师德宣传,充分展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教师和师德标兵的风采,引导广大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自觉养成高尚师德,维护师道尊严。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调查研究等社会实践活动,推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进一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熏陶作用,引导广大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自觉培育家国情怀,胸怀天下、心系未来,积极为党和人民立德树人、述学立论、建言献策。  

要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多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特别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要把一般的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也不要把政治问题当作一般的学术问题,鼓励大胆探索,推动学术繁荣。  

要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尊重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规律,建立灵活的人才激励机制,让作出贡献的教师有成就感、获得感。健全考核评价制度,完善职称评审和人才遴选机制,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头衔、重科研轻教学等倾向,减少不合理使用论文、项目、经费数量等指标,建立以研究成果和科研项目为主要内容的“代表性”成果评价标准,引导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凝神聚力做大学问、出大文章。建立符合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特点的薪酬分配制度,注重向一线教师、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倾斜。探索实行充分体现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创新价值和特点的经费筹措使用、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处置等管理办法,进一步激发广大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创新创造的积极性。  

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是时代赋予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历史使命。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队伍,加快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2016年06月29日)  

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王寒松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是新形势下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纲领性文献。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讲话精神,用讲话精神统一思想和行动,牢记自身肩负的庄严使命,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做贡献中实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引导师生努力成为党和人民信任的、对国家和民族事业有突出贡献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  

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战略意义,明确高校的庄严使命

我们党历来重视思想理论建设,始终把思想理论建设摆在首位,坚持以先进思想为指导,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此次,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明确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了重大部署,是新形势下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纲领性文献,为新时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校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研究队伍和人才、还是研究成果,都占有优势,是当之无愧的主力军。当前,国家面临从未有过的人类社会变革,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理应努力为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提供理论和思想支持,为形成新的人类文明做出贡献,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同时,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服务社会发展、建设先进大学文化、实现“双一流”奋斗目标的现实需要。高校广大师生要进一步明确自身肩负的庄严使命,珍惜难得机遇,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做出积极贡献。  

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所指出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但至今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今天,我们所肩负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的奥妙所在,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源头活水。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人民做学问,为人民拿笔杆子,哲学社会科学才能真正有所作为;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努力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  

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绝大部分学科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这个问题既不能回避,也回避不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正确处理好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关系,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各领域,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严守课堂讲授纪律,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传播出去,理直气壮、坚定不移地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  

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所指出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思路,在做贡献中求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提出了“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战略任务和时代课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要紧紧抓住国家新一轮发展机遇,进一步明晰发展思路,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积极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做贡献,进一步提升学术品质,深入研究回答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问题;积极为“理论创新和发挥智库作用”做贡献,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好智库和决策咨询服务;积极为“深化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教学”做贡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讲授与学生的思想关注点有效对接,把大道理、硬道理讲细、讲活,把人的教育与学科发展糅为一体;积极为“高校‘双一流’建设”做贡献,发展与“世界一流”目标相匹配的哲学社会科学,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科学方法;积极为“学校传统的发扬光大”做贡献,深入开展学校历史和发展经验研究,注重总结凝练,传承发扬学校传统;积极为“大学文化建设”做贡献,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为文化育人提供有力支撑,在做贡献中实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自身的发展。  

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所提出的谆谆教诲,努力成为党和人民信任的、对国家和民族事业有突出贡献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

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是知识分子密集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空前广泛深刻,实践创新堪称前无古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有责任研究好、总结好、发扬好中国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用中国自己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阐释中国实践、中国道路。要更加自觉地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虚心学习,扎根实践,下苦功夫,在生活中寻求真正的研究选题,积极开展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哲学社会科学教师不仅自身心中要有“真经”,还要有教学和育人上的“高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育人能力,时刻保持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做政治信念坚定、理论功底深厚、创新能力突出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相关专业的学生,要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加强对经典的学习,担负起自身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中的责任,在充实的学习、研究工作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高校党委要积极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统筹各方面力量,做好顶层设计,打造“出成果、出精品、出人才”的良好生态环境。高校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哲学社会科学,关心关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自觉学习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不断增强自身的政治领导能力、工作指导能力、思想引导能力,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提供有效助力。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2016年06月29日)  

青年学者应立足中国实践解决真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王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多次表达了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未来发展的期待与要求。总书记说,“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现在中国正经历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化”和“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样的时代,为“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他叮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能辜负这个时代”。理解这些话,对青年一代哲学社会科学学者尤为重要。  

以力争上游的紧迫感提升整体水平

当下中国学术界已涌现出不少后起之秀,有的功力深厚,有的蓄势待发,有的前景看好,但比起上一代,或更年长的前辈学者,新一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成长速度还不够快。比起国际先进同行,中国青年学者的整体成绩单并没有得高分。  

目前中国各个重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学科带头人,多在50-70岁之间,在他们的青年学人时代,即大致30-40岁时,很多都已颇有建树,或有代表作问世,或在国家决策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上世纪80年代,一批血气方刚的青年经济学人秉持系统、务实之精神,讲究重视调查研究之方法,以天下为己任,为1980年代初的农村、城市改革,1990年代初的初期市场化改革,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应对与2001年“入世”谈判等立下汗马功劳。从世界范围来说,21世纪初最重要的国际政治理论家温特40岁出版了《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欧元之父”蒙代尔32岁出版了寻求经济一体化下最优货币原理的代表作《国际货币制度:冲突和改革》;2014年全球最火经济著作《21世纪资本论》的作者托马斯·皮凯蒂35岁时就创办巴黎经济学院。  

现在30-40岁之间的中国青年一代学人,能像前辈那样独当一面的尚不多,大部分还不能为中央决策进程发挥实质作用,著作或论述尚未在全球引起广泛关注。  

一些现实问题也值得重视。部分青年学者抱怨住房、工资、职称评定等方面的现实困难,私下聚会时谈更多的是生活琐事,而不是研究选题或国家命运。有的青年学人逃避现实、闭门造车,为了学术论文发表和职称评聘而东拼西凑、粗制滥造。甚至有个别青年学人学术不端,影响了学术风气。  

相关部门确实需要加大投入、采取措施为青年学人排忧解难。但平心而论,学术研究这个“行当”,本身就应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而且,相比前辈学人,当下青年一代学者确实拥有更好的物质条件与更多的现实创作源泉,理应有与之相应的更好成绩才是。但是,从近些年来的表现看,青年一代学者相比前辈同时期水平、国际同辈人的表现、社会给予的期待值和国家需要的供应度,整体上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立足实践融通古今中外资源

总书记的讲话为青年学者树立了职业信心,确立了工作方向。那就是,年轻一代学者面临着重大的时代机遇,必须立足于中国实践,利用好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便利,下苦功夫,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实现新发展。  

第一,青年学者要有融通古今中外资源,尤其是吸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我所用的能力,而不是照搬照抄基于别国经验的学术成果,接受西方意识形态下居高临下的学理说教,数典忘祖。现在,各个学科都有不少青年学者喜欢在中国现实中寻找西方某理论的论据,或拿西方理论来检验中国实践的研究偏好。这样的研究方法并不能说是完全错误的,但体现不出更多的继承性与民族性。正如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说到:“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  

第二,青年学者要以服务大众、服务社会、服务国家为真正目标,在生活实践中寻求真正的研究选题,让研究工作回归到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的思考中来。当下,不少年轻学者喜欢追踪西方学术新理论与西方新实践,对中国本土故事漠不关心,或简单地基于媒体报道和道听途说进行研究。这使得不少研究成果针对的是伪问题,运用的是伪论据,得出的是伪结论。原创性和时代性都未能表现出来。正如总书记在座谈会上谈到的:“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第三,青年学者要有跨学科认识问题的意愿,既立足于本专业,又能涵盖其他广泛领域,形成基于中国实践的世界观、方法论。如今,不少年轻学者过于专注于本学科,对其他领域关注度不高,兴趣度不大,有的受到欧美舆论与话语体系的影响过大,进而导致得出的研究结论往往只限于一个方面,有的还过于偏激或片面,不够专业性和系统性,更得不到国际认可。总书记在讲话中直率地道出了这种尴尬,即“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  

围绕国家真正需求咨政建言

这几年,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取得了一些进展,除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中国人民大学的机制体制创新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院内数十位全职人员的工作一直紧紧围绕着国家的真正需求而展开。我们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心得,大体如下:  

不只满足于从学术文献中找选题,还从社会实践和政策文本的不足中发现真问题。比如,2013年建院初期,针对后金融危机的迫切问题,研究院在北京召开了国内第一次20国智库论坛。我们发现,2011年G20峰会公报中的一条重大线索,即当时只确定了截至2015年的G20峰会主办国。于是,在学校指导下,研究院积极推动中国申办2016年G20峰会,每年召开年度G20智库论坛,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并在各部委的努力与支持下,最终使建议成为现实。  

不只满足于学术研究,还在全球各地为推进国家战略贡献思想力量。过去一年多,研究院先后推进了中国ˉ土耳其、中国ˉ伊朗、中国ˉ尼泊尔、中国ˉ美国、中国ˉ哈萨克斯坦等多轮重大双边智库“一带一路”对话,基于研究成果,传播中国重大政策主张,推动各国之间的政策沟通与民心相通,体现了智库的执行力和传播力。  

不只满足于书本知识,还基于中国本位进行实践调研。过去三年多,研究院调研了40多个国家和上百个国内县市的“一带一路”建设状况,出版了多部著作。我们并不是人云亦云地去强调“一带一路”的风险,而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现实问题中开展研究,为各个决策部门寻找真正解决方案,讲述真实情况。  

研究院的这些探索经验,有助于启发与帮助青年一代同行崛起,为国家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当下,中国改革真正进入了极其复杂、极其艰难的时刻,各类问题层出不穷,亟待青年一代学人尤其是智库学者发现真问题,咨政建言,推动决策者解决真问题。青年一代不能只满足于书斋,而应更多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为国家持续崛起而奋斗。这既是时代的迫切召唤,更是未来的生存之需。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2016年06月03日)  

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钟君  

在深刻变革的时代,解决中国问题不能简单套用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也不能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更不能简单套用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和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没有现成的理论和教科书可用,一切刻舟求剑、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依样画葫芦的做法都无济于事,只有通过不断实现中国理论创新而加以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深刻回答了发展什么样的哲学社会科学,如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问题,突出强调了理论创新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理论创新的重要意义:“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如果不能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理论就会苍白无力,哲学社会科学就会‘肌无力’。”习近平总书记还阐明了创新的具体表现:“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可大可小,揭示一条规律是创新,提出一种学说是创新,阐明一个道理是创新,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创新。”除此之外,习近平总书记对创新的根本保证、起点、底气、基本方式和关键前提都进行了系统阐述,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就是一篇指导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进理论创新的纲领性文献。  

理论创新的根本保证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只有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才能保证正确的方向。马克思主义是真科学、大学问,而不是假标签、空口号,马克思主义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研究对象、以实践为检验标准,包含着科学的本质要素,是名副其实的科学,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和根本遵循。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始终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金钥匙。今年是马克思诞辰198周年,两个世纪快过去了,一些人你方唱罢我登场,使出浑身解数试图证明马克思“已过时”,却令马克思的“未过时”不证自明。真正过时的,早已被历史湮没。马克思的理论总是“被过时”,恰恰证明马克思主义“没过时”。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其实质就是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尤其是灵活运用唯物辩证法指导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的起点是中国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问题就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理论创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中国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中国理论的创新只能从中国问题开始。要推动理论创新首先要发现和解决哲学社会科学自身存在的问题,着力解决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还不十分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的问题;着力解决哲学社会科学训练培养教育体系不健全,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的问题;着力解决学风方面著作等“身”者不少、著作等“心”者不多等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聚焦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聚焦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聚焦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  

理论创新的底气来自于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境界,谱写了科学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新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非凡的理论勇气、高超的政治智慧、坚韧不拔的历史担当精神,把握时代大趋势,回答实践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基本遵循,更加彰显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贯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立得住,信得过,是当代中国最鲜活、最科学、最有效的中国理论,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基本遵循。  

理论创新的基本方式是“融通结合”。实践的客观性、存在和真理的绝对性、历史的承续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进行理论创新,但其创新的方式绝不是割断历史、否定历史的“独断式”创新,而只能是“综合式”创新,只能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历史和现实的统一、事实与价值的统一。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等各种资源,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  

理论创新的关键前提是话语创新。话语方式与理论内容绝不是隔绝孤立的,话语概念中蕴含着理论实质,理论逻辑中塑造着话语内涵。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推进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构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具有自身特质的话语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中,符合中国实际,概括中国理论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正在不断生成。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的提出,区分了价值观念与价值事实,既包含了民主、法治、公正、自由等人类共同价值观念,又强调了其社会主义的具体实现形式;“依宪执政、依宪治国”的提出,避免了被所谓“宪法政治”的话语所迷惑,防止了罔顾宪政在西方理论上的明确内涵,落入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陷阱;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结果公平和实质正义的内涵,显然比起点公平和形式正义更符合人民的利益和社会的进步;经济新常态概念的提出,生动准确地概括了当前的经济形势,有力地避免了人们对经济增速放缓的悲观情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显然比新自由主义的供给学派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更符合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这些新概念、新表述的不断出现正是理论创新的突出表现。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2016年06月03日)  

上一条:学习资料选编(195)
下一条:学习资料选编(193)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06-2015 Lan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兰州市薇乐大道4号(和平校区) 兰州市城关区段家滩496号(段家滩校区)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