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首页  部门概况  理论视点  学习资料  思政工作  兰财校报  媒体兰财  普法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学习资料>>正文
学习资料选编(224)
2017-11-13 09:30  

学 习 资 料 选 编(224)

兰州财经大学党委宣传部编印    2017年11月13日

【编者按】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为在教育系统掀起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教育部机关党委与中国教育报联合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笔谈”专栏,约请教育部党组成员、教育部机关司局长和部分直属单位负责人等畅谈学习十九大精神的认识和体会。现将相关资料予以转发,供学习参考。

本期目录  

王立英:深入推进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  

朱之文:肩负起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使命  

孙尧:写好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奋进之笔  

杜占元: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时代要有新作为  

田学军:开创教育对外开放和中外人文交流新局面  

林蕙青:努力开创高等教育发展新局面  

深入推进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  

教育部党组成员 王立英  

党的十九大是一次继往开来、高举旗帜、凝聚共识、团结奋进的大会。大会报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科学判断,深刻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新时代基本方略,描绘新时代宏伟蓝图,号召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报告通篇突出了新时代、新矛盾、新思想、新起点、新使命、新要求、新征程,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和实践性,是我们党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  

一、准确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新战略部署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非凡的政治智慧、强烈的政治担当和坚强的政治定力,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5年来,我们树立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优化经济结构,实现了经济中高速增长,带动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大力加强高校基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营造教育系统良好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全面深化各级各类教育改革,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进展。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和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使意识形态阵地意识进一步增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更加自觉。加强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大力整治“四风”,党风政风焕然一新。充分发挥巡视利剑作用,实现巡视全覆盖。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形成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推动全党尊崇党章,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了党内政治生活,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态。  

综合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党在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确定了党和国家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阐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明确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根本任务、战略安排。提出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在此基础上提出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两个阶段的部署安排,最终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我们要准确把握过去5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信心,同时要把教育工作和巡视工作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定位中来衡量,找准坐标方向,立足目标任务,分阶段地结合实际做好工作。  

二、深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认识  

十九大最大成果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发展史的重大贡献。  

(一)对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重大贡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一个占世界1/5人口的大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将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成就。同时,我们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身使命,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和建设美好世界,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阐明中国愿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体现了我们党的历史眼光、全球视野,展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大国气魄和大国胸怀。  

(二)对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重大贡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出现新变化的重大政治判断,提出后30年的奋斗目标和分两步走的安排,这是在解决人民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我们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体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实现了党的奋斗目标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统一。我们党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将是对国家民族的历史性贡献。  

(三)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大贡献。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整体上处于低潮,而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了强大生机活力。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理论探索和伟大实践,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我们党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贡献了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全世界希望从社会主义道路通向现代化的国家和民族树起了一面旗帜。  

(四)对中国共产党发展史和执政史的重大贡献。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提出了新时代的基本方略、奋斗目标和战略安排,使我们党能够始终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同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于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提出勇于自我革命,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使我们党能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开辟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新境界。  

三、深入推进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对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进行了全面部署。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完成新任务的根本保证。5年来,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巨大成绩,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管党治党宽松软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教育领域减存量、遏增量的任务十分艰巨。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我们要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就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作风建设,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决惩治腐败,继续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深入推进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  

四、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导教育巡视工作  

巡视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手段。我们要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推动巡视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一)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九大精神上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的首要政治任务,要带着信念学、带着使命学、带着问题学、带着感情学,准确把握十九大确立的重大判断、重大战略、重大任务、重大举措,认真领会十九大对教育和巡视工作提出的新部署新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持“四个自信”,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扎实做好教育巡视工作。今年,中央对29所中管高校进行巡视,发现了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表明教育领域绝非净土,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结合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做好教育巡视工作,推进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当前,重点要继续指导督促中管高校深化巡视整改,指导巡视整改标杆高校建设;继续认真总结十八大以来的教育巡视工作,凝练经验谋划发展;及早对下一轮教育巡视工作进行研究谋划和部署安排,把十九大新精神新要求落到实处。  

(三)积极创新方式方法,坚决落实新一轮巡视全覆盖任务。十九大提出“深化政治巡视,坚持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不动摇,建立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监督网”。要在工作中准确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把政治巡视要求贯穿于巡视工作的全过程。要创新方式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开展巡视,有效发现问题。要完善体制机制,强化成果运用,加大监督和问责力度,推动巡视整改取得实效。要指导推动高校建立完善巡察制度并认真落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的触角向基层延伸。要加大巡视干部队伍建设,为开展教育巡视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年11月06日01版)  

肩负起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使命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朱之文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这次会议,有三点感受尤为深刻:一是意义重大。十九大是一次描绘新30年宏伟蓝图的会议,是一次决定未来中国发展方向的会议,也是一次凝聚党心民心的会议。大会的胜利召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二是成果丰硕。这次会议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系统回答,提出了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会议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十九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为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兴旺提供了坚强思想保障、政治保障和领导保障。三是影响深远。这次会议举国关注,全世界瞩目。会议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会议所描绘的宏伟蓝图,会议所提出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全党全社会引起了热烈反响。这次会议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政党、中国作为负责任世界大国的全球影响力。可以说,这次会议具有世界意义,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必将对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是贯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是所有工作的主题主线。十九大报告作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等重大论断,关于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及所面临矛盾问题的全面深刻分析,关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系统谋划和重大部署,特别是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关于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任务,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深刻领会十九大精神,将十九大的部署落实到具体教育工作中,我认为最核心的是要紧紧抓住当前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围绕这些矛盾有针对性采取措施,有力有序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具体到教育领域,不平衡问题集中体现为:教育的“四大差距”,即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校际差距、群体差距还比较大,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还有“死角”,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平等受教育权利还需进一步保障等。不充分的问题主要体现为:虽然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升,但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的差别化、个性化供给不足,优质教育资源难以满足家庭不断增长的需求,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结构等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等。当前教育所面临的诸多矛盾和热点难点问题,如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不足,义务教育“择校热”,校外培训火爆,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高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脱节,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等,实际都是这两类问题不同形式的体现。同时,教育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领域,在维护国家安全、提升文化软实力等方面还肩负着特殊而重要的使命。  

下一步,我们要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坚守好教育阵地,加快解决一批教育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更好地发挥教育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所分管工作,拟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加强系统谋划和重点推进:  

一是牢牢把握教育的正确方向。要在中小学党建、大中小学教材建设、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高等教育评估等各项工作中,不断强化党的阵地意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师生头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着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强健体魄,增强“四个自信”,使其能够自觉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  

二是加快缩小教育差距。重点是结合脱贫攻坚等国家重大部署,深入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高中攻坚计划、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等一批重大教育工程项目,聚焦最贫困地区最薄弱环节最困难群体,推动各地全面改善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条件,大幅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大力改善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普通高中办学条件,确保到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实现小康时教育不“掉队”、不拖后腿。  

三是大力提升特殊群体受教育水平。农民工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数量非常庞大。他们能否受到公平有质量的教育,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教育满意度,关系到教育现代化能否实现。我们不仅要保证特殊群体有公平受教育机会,还要更加重视提高他们所受教育的质量,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针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在落实好“两为主”政策的基础上,要设法让他们上学更加方便、更加公平,将他们与城里孩子同等对待,帮助他们融入班级、融入学校、融入城市。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要大力改善他们的寄宿条件,推动建立关爱服务体系,让他们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学校的温暖、社会的温暖,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干预,确保其人格健全、身心健康。针对残疾儿童,一方面,要持续扩大特殊教育资源,尽可能增加残疾孩子的受教育机会;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特殊教育规律,尊重残疾孩子的个体差异,探索形式多样的特殊教育模式,提升特殊教育质量。  

四是千方百计把优质教育资源做大做强。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根本之策是将更多的学校办成优质学校,让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覆盖更多的地区、更多的学校、更多的学生,而不是简单地“削峰填谷”,把好学校“摊薄”。下一步,教育资源投入要更多地向内涵发展和提高质量倾斜,既要加强学校的硬件建设,更要重视软件方面的建设,尤其要大力加强教师和校长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要充分发挥教育督导、考试评价、质量监测的引领作用,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凝聚全社会的力量,推动形成保障内涵发展的长效机制。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年11月07日01版)  

写好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奋进之笔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孙尧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所作的报告,洋溢着鲜明时代气息,体现了诸多创新亮点,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群众性和指导性。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都有回应并给出了答案。  

我理解,十九大报告之所以给人一种亲切感、震撼感和方向感,就是因为它既是一个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好报告,又是一个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不断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彼岸的好报告;既是一个吹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锋号”的好报告,又是一个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好报告,对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我们要把十九大精神作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思想武器,认真学习、思考、贯彻,学懂、弄通、做实,在新时代教育强国征程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学习领会把握十九大精神,我初步体会,重点在于:一是学习领会把握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就是要进一步加深对“习近平同志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在新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形成的,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拥护”这个重要论断的理解,进而发自内心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学习领会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就是要从新时代的新起点、新任务、新要求出发,更加自觉地发挥理论创新对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引领作用。三是学习领会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就是要在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充分问题的同时,更加自觉地解决好发展不平衡问题。四是学习领会把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战略安排,就是要从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中抓住新机遇,找准发展的重点、短板、弱项,保持战略、政策、措施的连续性和前瞻性,推动各领域重点任务的有效落实。五是学习领会把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要求,就是要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不断把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责任落实好、实现好。  

下面,就落实十九大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结合分管工作,谈几点想法:  

一是坚决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十九大报告强调“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更是重中之重,必须给予更加集中的支持。要加紧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和教育脱贫的重要战略部署,加快制定出台《关于推动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的实施方案》,特别是要建立完善“三区三州”教育扶贫工作台账,对其中167个县(市、区)部署相应工作举措,以扶智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切实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嘱托。  

二是围绕建设教育强国做好教育规划。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要同十九大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阶段”战略安排和部署要求对表,既从中找到工作差距,更从中抓住时代赋予的发展机遇,抓紧修改完善教育现代化文件。文件修改工作要针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体现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除系统谋划教育强国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外,还要同步考虑对教育强国建设进程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每一项工作都做得扎扎实实。另外,根据十九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的部署,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近期将启动编制好《雄安新区教育专项规划》。  

三是促进部分地区高校协调发展。要根据十九大关于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重要部署,加快制定在没有直属高校的省份“部省合建”高校的实施方案,通过“部省合建”高校带动中西部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助力中西部地区加快现代化进程。  

四是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十九大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专门部署,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我们要做好《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修改工作,起草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入职誓词》,深入开展师德典型宣传,营造新时代尊师文化氛围。会同有关部委修改完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并于年内出台。另外,要抓住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机遇,着力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探索教师培训新模式,努力培养适应未来教育变革的新型教师。  

五是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十九大强调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要抓紧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深化产教融合意见、校企合作办法等文件。统筹全国优质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加大支持东部与中西部职业教育协作、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职业学校与职业培训机构合作的力度。继续遴选和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对外开放试点,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建立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发展模式,与企业协同“走出去”。积极研究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发展趋势和需求,在建设终身学习社会方面有新举措。  

六是稳妥推进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十九大提出“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我们要更加紧密跟踪各地改革动态,利用好民办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平台解决前期调研发现的问题,促进改革平稳有序推进。支持各地出台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分类登记的配套政策,确保中央确定的改革任务落地生根。同时,积极做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修订工作,就当前各地面临的共性问题、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集中研究并提出对策。  

七是探索新时代发展民族教育的新思路。十九大提出实施包括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民族教育工作建立了新坐标。我们要完善民族教育加快发展机制,建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全力提高民族地区办学质量,坚定不移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工作,做好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工作。  

总之,要按照十九大提出的新论断、新目标、新任务,落实好教育部党组的部署和陈宝生同志提出的“学起来、教起来、传起来、研起来、干起来、实起来”工作要求,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系统谋划好2018年重点工作,画好施工图,写好奋进之笔,拿出得意之作,确保教育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年11月08日01版)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杜占元  

党的十九大举世瞩目,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人民和世界庄严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十九大报告举旗定向、谋篇布局,确立了新时代的指导思想,描绘了新时代的宏伟蓝图,作出了新时代的战略部署,是我们面向新时代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报告提出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给人以奋进的力量、奋发的激情、奋斗的自信。其中“四个历史性”体会最深:  

一是历史性成就。5年来,以习近平总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非凡的政治智慧,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在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各个领域取得了改革发展的历史性成就,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二是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又一次伟大飞跃。“新时代”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重大政治判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客观发展历程与我们党对这一发展历程主观认识相统一的科学论断,充分展现了继承与创新高度结合、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历史与现实高度结合的政治智慧。三是历史性贡献。报告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新境界。这一思想和14条基本方略,其指导意义是现实的、也将是历史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性贡献,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四是历史性使命。报告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把党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描绘了我国未来几十年发展的宏伟蓝图,具有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强劲力量,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  

十九大报告对十八大以来的教育发展给予充分肯定。联系到高校科技、研究生教育、教育信息化、语言文字工作的实际,过去的5年可以说有“四大进展”“五点突破”。  

“四大进展”,一是事业发展成绩斐然。高校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暗物质、干细胞、量子通信、超级计算机等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研究成果。高校年度科技论文数量占全国80%以上,高影响力论文数量稳步上升,高校科研经费年均增长10%。教育系统获国家三大奖的比例,持续稳定在2/3以上。教育信息化取得超预期效果,“三通两平台”各项指标普遍实现翻倍增长。若干高水平大学国际排行位置不断前移,若干学科已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二是深化改革全面发力。高校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科技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等改革向纵深推进,科研育人形式内涵更加丰富。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取消多项行政审批,实施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并取得良好成效。三是服务国家需求贡献巨大。高校以占全国约9%的科研人员、7%的研发经费,承担了约60%的基础研究,产出了约2/3的成果。高校横向科研经费超过1791亿元,为经济主战场作出重要贡献。如高校在高铁列车设计、共性基础技术、轨道建设技术等方面协同攻关,助力我国高铁走向世界。四是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中国高校的名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中,2016年98所高校进入世界四大排行榜前500名,770个学科进入ESI前1%。中国高校的论文产出约占全球的1/8,一大批优秀科学家活跃在世界舞台。中国高校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和大科学计划。中国教育信息化在世界上产生影响力。  

“五点突破”,一是“双一流”建设开启了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标志性、引领性工程,引起世界各国广泛关注。二是实施“2011计划”,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实现零的突破,高校科技活动组织方式由“小、散、乱”的格局逐渐向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转变,强化了有组织有协同的科研活动模式。三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确立了新的培养模式并得到广泛认可。初步构建了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监督体系。选取部分高校试点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率先探索经验。四是在实践中初步探索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平台上分享中国经验,引起国际社会共鸣。五是语言文字工作主动服务国家需求,标准建设、资源建设、科研立项服务社会的成效初显,汉字大会、成语大会、诗词大会收视达20多亿人次。  

下一步的工作,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的精神,精心谋划教育奋进之笔,着重在“六个新”上发力作为。  

一是服务新使命。十九大明确了新时代的新使命。我们思考和谋划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和服务这一使命。构建有效推动“双一流”建设的体制机制,研究出台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实施意见,研制“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制定高校基础研究行动计划,组织高校承担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组织开展教育科学基础研究,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科学支撑。推进“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信息化2.0,推动教育信息化由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  

二是把握新趋势。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在推动发展的同时,要更多考虑公平和质量问题。研究生教育重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均衡发展,新增学位授予单位、学位授权点向西部倾斜。引导高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迫切需求,凝练重大课题,强化基础研究,实现重大突破。实施大教育资源共享计划,推动形成大教育资源观,建立共享联盟,提升优质资源对学校师生的普惠水平。实施百区千校万课信息化示范工程,为不同类型的区域和学校提供不同模式的示范案例。  

三是凝练新目标。十九大提出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我们各项工作目标要与此对标。实施高校科技服务支撑国家战略行动计划,推动高校深度参与军民融合、“一带一路”、雄安新区、科创中心建设。因应信息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大力开展智慧教育创新,普及网络学习空间,培育学生信息素养,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实施学科建设质量强化年,研制学科专业发展报告,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推动学科建设质量整体提升。  

四是破解新难题。迈进新时代,我们还面临许多新课题新难题。如我国高校基础研究稳定支持不足,科技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军民融合也是一个新的课题。高校内涵发展已成为普遍共识,但如何把时间精力、资源配置真正引导到内涵发展上还需持续发力。语言文字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但社会各界的重视度、参与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拿出切实可行的举措,下大力气补短板、强弱项。  

五是建立新机制。贯彻现代治理理念,从行政管理的方式更多转向市场机制。要完善高校科研评价机制,逐步建立健全以科研诚信为基础,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完善激励创新的分配制度,用好用足中央科研项目和经费改革政策。探索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多种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语言文字工作要找到最大公约数和同心圆,利用行政、市场、专家多种资源,撬动地方、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到语言文字事业中来。  

六是取得新突破。把“双一流”建设这一标志性工程做出标志性成果,实现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要有所突破,推动研究生教育质量显著提升。高校科技要在重大项目、重大成果方面取得一大批突破性成果,造就一大批世界一流科技人才。教育信息化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路子。大力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到2020年实现基本普及普通话的宏伟目标。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年11月09日01版)  

开创教育对外开放和中外人文交流新局面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田学军  

刚刚胜利闭幕的党的十九大是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报告是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这次大会最突出最重大的历史贡献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继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确立习近平同志在全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之后,我们党作出的又一英明伟大正确的决定。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最首要最关键的任务,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深悟透,用这一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是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行动指南,是中国共产党人新时代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一重要思想的形成和确立,体现了三个“高度统一”。  

一是体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的高度统一,是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的飞跃。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最重要的理论品格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进行了划时代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工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正是在过去5年党和国家全方位、开创性的伟大实践中,在深层次、根本性的伟大变革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孕育、发展、完善、升华,并且不断被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真理、行动的指南、力量的源泉。  

二是体现了时代性与先进性的高度统一,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全新高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气势磅礴、博大精深,“一个新时代”“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党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蕴含其中。回顾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历来是党确定路线和制定方略的重要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既为“新时代”这个重大论断提供了科学依据,也成为“新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事业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教育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面。教育发展也要着力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享受更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应该说,这是教育战线长期孜孜以求的目标,但在新时代要求下,我们的目标更高了、任务更重了、紧迫性更强了。  

三是体现了思想性与方法性的高度统一,为党和国家事业描绘了宏伟蓝图,制定了行动纲领。  

十九大报告高瞻远瞩、立意深远,为我们提供了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围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和党的十九大的部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我感到,我们在教育事业全面发力的基础上,要全力以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打好攻坚战,啃下硬骨头,力争多给广大人民群众送几个教育发展的“红包”。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精神,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和深化中外人文交流,要从三方面谋划和推进。  

一是在大格局中校定位。站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位置,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审视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和中外人文交流,我感到这两项工作肩负着更宏大、更艰巨的历史使命。新时代、新形势,教育对外开放不仅要更好地服务教育强国战略,不断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而且要积极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教育助力,为发展中国家走向教育现代化提供可借鉴的途径,为全球教育发展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人文交流特别是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促进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文交流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支柱。同时,推进全球人文治理变革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身处新时代,我国教育要有全球眼光、世界格局、战略思维,我国教育总体水平已经进入世界中上行列,我们应该有决心有信心向世界一流的教育强国迈进。  

二是在新要求中找差距。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中外人文交流时,强调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提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从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中,我体会到,中外人文交流工作在不断扩展深化的同时,还要更加注重守好底线,更加注重增强实效。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之后,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扎实谋划在中外人文交流中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介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和光明前景,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在全球范围内高高飘扬起来。  

三是在攻坚战中谋奋进。根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我部牵头起草制定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现在,“四梁八柱”的改革方案已基本到位,教育对外开放和中外人文交流也进入了“全面施工内部装修”的阶段。针对教育对外开放中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我们要以钉钉子的精神开展攻关,力争在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推动境外办学(中国国际学校)、孔子学院改革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用“奋进之笔”书写“得意之作”,努力开创教育对外开放和中外人文交流工作新局面。  

建设教育强国,同样离不开决策咨询保障和教育法治保障。要在决策咨询中出思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教育领域具体化、系统化,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主要矛盾转化、对教育工作新部署等充分体现在教育宏观政策上,明确未来教育政策基点和政策重点。建立健全教育形势分析长效机制、创新调研机制、完善反馈机制,及时把基层意见建议上升为国家政策,服务部党组决策咨询,向中央提出高水平的教育改革发展政策建议。要以法治方式抓治理。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是在教育领域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直接要求。要立足全局,加快重要领域教育立法,以良法促发展、促善治;要扭住关键,切实推进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要开拓创新,不断完善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校的体制机制;要夯实基础,抓好教育系统普法工作,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法治教育、宪法教育,积极培育和传播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要继续推进教育领域行政许可、“放管服”、管办评、教育标准化等改革工作,在推进政府教育职能转变中充分释放基层和学校办学活力。  

无论从建设教育强国还是建设体育强国的要求看,校园足球都是一项标志性工作。我们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校园足球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在推进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师资、制度、管理等软件建设,在推进基层普及的同时加紧选拔优秀后备人才,在推进苦练内功的同时有效利用国际资源,坚决克服和纠正形式主义,坚决查处和杜绝弄虚作假,通过抓实抓好校园足球,以点带面推进学校体育工作和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年11月10日01版)  

努力开创高等教育发展新局面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林蕙青  

党的十九大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大会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等新论断,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定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目标,对推进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进行了战略部署。当前,我们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用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做到学懂弄通做实,做好贯彻结合融入,努力开创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局面。  

一、立足新时代,担负新使命  

地位决定使命,使命引领未来。十九大报告面向新时代,对全党、全社会、全教育战线提出,建设教育强国,优先发展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报告从国家发展、国际竞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中心这四个战略维度把教育的地位、作用和使命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为教育发展明确了新的历史坐标。从国家发展坐标看,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在国家各项事业中,教育必须优先发展,先行先导。从国际竞争坐标看,我国教育已经走上了世界舞台,我们面临的竞争是国际竞争,教育强国是国际比较中的强国,这就更需要我们坚定教育自信,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从现代化建设坐标看,教育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我们必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支撑实现国家现代化。从人民中心坐标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党和人民赋予教育沉甸甸的时代使命,让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到使命神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二、聚焦新任务,把握新要求  

认真学习领会十九大报告对教育提出的新任务,最突出的感受就是立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立足于人民群众对更加平衡更加充分教育的新需求,任务要求更高、更硬、更紧迫。从高等教育看,聚焦于五大新任务,这些任务个个都体现了新时代新阶段的新特征,个个都有刚性、规定性、施工性要求。准确把握好这些新变化,有利于我们更好落实新任务。一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于“落实”,进一步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的中心地位,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二是素质教育聚焦于“发展”,使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全面提高,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三是教育公平聚焦于“推进”,科学配置资源,着力补齐短板,完善制度设计,切实保障全体受教育者的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过程公平。四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聚焦于“加快”,大力推动一批高校和学科进入国际前列,引领中国高等教育实力的整体提升,增强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和塑造力。五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聚焦于“实现”,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统筹高等教育结构、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形成中国特色高校质量文化,实现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成好这些任务,解决好这些问题,我国高等教育必将又一次实现“质”的飞跃。  

三、实干新征程,打赢攻坚战  

使命明确,任务清晰,蓝图绘就,吹响了新征程的冲锋号。按照十九大要求,按照部党组的部署,我们必须有新作为,举全战线之力,啃下硬骨头,打赢攻坚战,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一是打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攻坚战。按照总书记提出的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的要求,抓好抓实标准、专业、课堂、教师这四个提升培养能力的关键要素。发布实施所有专业类国家质量标准,以“国标”引领、规范、指导高校专业建设。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优化高校专业结构,建设一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专业。发布实施加强高校课堂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指导意见,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人才培养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努力提升每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建立健全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推动实施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加强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努力造就潜心教书育人的“四有”教师队伍。  

二是打赢推进高等教育公平攻坚战。公平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中之重。大力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升级版,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国家主体功能区定位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统筹推进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和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三大工程,按照“一省一策、一校一案”制订工作方案,精准发力,推动这些中西部高校办学完成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建立完善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保障机制,开辟农村优秀学生进入重点高校的新渠道,实施这些学生入校后的“成才辅助”计划,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支持体系。  

三是打赢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攻坚战。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燎原计划”,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扩大覆盖面、推向新高度,形成燎原之势,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强劲的支持力量和活力源泉。实施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变轨超车”计划,推动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着力发展在线开放课程,创新教育形态、重塑教学流程,以教育信息化助推高等教育现代化,在国际上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变轨超车”。  

四是打赢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攻坚战。进一步突出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深化从入口、过程到出口的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推进选拔机制改革,深化高考综合改革,着力于保持方向定力、不断破解新问题;着力于瞄准“教—考—招”各个环节进行链条式整体改革,引导中学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撬动高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于逐步扩大改革省份,2020年实现高考综合改革全局意义上的实施落地。推进培养机制改革,完善、发展协同育人机制,大力推进科教协同、产教协同、医教协同、部委协同等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更加紧密结合,实现更多社会优质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版”,在文、理、工、农、医、教各专业领域,建设一批示范引领基地,引领带动高等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形成全局性改革成效。推进评价机制改革,建立学生中心、结果导向、持续改进的质量理念和文化,完善高校自评、院校评估、动态监测、专业认证、国际评估“五位一体”的质量评价体系,激发高校质量建设的内生动力,构建与中国特色、世界水平高等教育强国相适应的质量保障体系。  

五是打赢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攻坚战。全面落实十九大“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基层成长计划。围绕国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目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向重点领域、重大工程、新兴产业等输送高校毕业生。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优化大学生创业市场环境、政策支撑和服务支持,鼓励更多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唱响基层就业主旋律,主动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实施好一系列高校毕业生赴农村、基层就业项目,引导高校毕业生投身扶贫开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在促进乡村振兴发展中成长成才。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大力做好大学生征兵工作,引导更多优秀大学生投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服务国家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需求,培养和推送更多高校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  

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前进号角。我们要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部党组的决策部署,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以敢于担当、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全力以赴写好“奋进之笔”,努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年11月13日01版)  

上一条:学习资料选编(225)
下一条:学习资料选编(223)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06-2015 Lan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兰州市薇乐大道4号(和平校区) 兰州市城关区段家滩496号(段家滩校区)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146号